@
UnitTest #50
非常感谢你认真细致的回复。
其实,像电动方向盘和外后视镜防眩目这样的问题,并不至于成为我放弃小米汽车的理由。但这些事件的连续发生,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丝芥蒂——不是因为功能本身有多重要,而是它们反映出的品牌细节把控能力,让人隐隐担忧。
真正让我感到遗憾的,是音响的选择。对我这样一年行驶里程超过三万公里的驾驶者来说,车载音响几乎是每日陪伴,使用频率极高。在使用美区 Apple Music 之前,我在网易云的年听歌时长也超过 700 小时,音乐在我用车生活高,但是我也不是极致音乐发烧友,不追求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毕竟这只是一辆 20 万的车。
可是在锁单那一刻,我却脑子一热。彼时心里还在想:“小米连 14 个喇叭的调校都没完全打磨好,25 个喇叭会不会反而更混乱?”于是,在犹豫中放弃了 25 扬声器选配。
直到第二天冷静下来,我开始在网络上搜索有关小米汽车音响的深度测评,才发现,这套音响的价值不只是选配页面中那几句简单的宣传词。
同时这似乎不仅仅是一个“选不选配音响”的问题,而是一次关于使用场景理解、对品牌信任、以及决策细节是否到位的综合判断失误。
也许是历经岁月后,对品牌的要求也不在是学生时期那么热血,那么无畏?
是我对小米的要求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