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ohnSwit 感谢你的感谢 XD
1. 前期理论上的话,要多注意材料的难度。但是接下来你很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你想刻意去找简单些的材料的话,很可能你会不感兴趣,而你感兴趣的又会感觉难。恭喜你,你找到了一个二语习得界的经典难题。
所以我自己的经验是:
首先,一个直观的对难度的判断就是它的画面够不够丰富,另一个标准当然就是你试着看看。
然后有三种选择,
选择 1: 难度导向。你可以尝试去看看儿童向、至少是生活化的材料,如果还能有点兴趣看得下去的话再好不过。
选择 2: 需求导向。比如你想学画画,就去看画画的教程。教程一般来说会比美剧难度小很多,因为画面和上下文相对来说更丰富一些。
选择 3: 兴趣导向。这个就需要操作了,因为材料很可能比较难。那么我们可以先看中文字幕,没有的话当然只有英文字幕结合字典了,先至少搞懂大部分内容。然后开始往无字幕听懂过渡,比如可以逐渐过渡到试着无字幕听,不懂的时候再看,再过渡到无字幕能听懂大部分内容。当然这个操作也适合前两种选择,因为你很可能会觉得教程和儿童向对你来说难度也不小。
总之,我们的核心目的都是,尽量建立声音和画面(意思)的联系。比如你在通过多次复习后能无字幕听懂,其实是因为你的大脑建立了你听到的声音和你看过的画面的联系,听到了声音就能闪现出对应的画面。
2. 我上面那种模仿和跟读根本上还是用发音练听力的。口语的话,我自己理解来说,本质提升的话确实还是基于大量的输入。当然如果你有需求刻意练习的话,我有一个方法:
就是选择你感兴趣的、学习过的材料,最好是通过学习到无字幕能听懂大部分的时候,再拿来做口语练习。你试着跟读每一句话,一开始可以只跟读半句话或者意思核心的短语。第二遍尝试读长一点。第三遍可以试着替换人称复述。然后可以试着看画面仅凭回忆去复述出关键短语,再到复述整句话大意。
当然这些步骤你可以不用全部做完,因为我自己觉得刻意练习口语其实消耗挺大的,容易累,至少在你掌握不好递增难度的情况下。所以我自己还是更喜欢通过输入来提升基础,口语能基本交流就行,当然一定程度上也因为我个人没有特别的口语需求。
“我感觉有时候明明一个单词知道它的意思,但是在口语中就无法灵活的应用”
因为通常来说你知道的意思,都只是它在这一个特定场景下的意思,甚至只是一个中文翻译。你能用出来,就必须是在正好对应了这个场景(至少相似)、而且你还能回忆到发音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而你即使是裸听懂一个词,其实要求会低很多,因为有上下文、有画面,你其实并不需要完全对应上你记忆中这个单词的发音。
所以,你真正要灵活用一个单词或者短语,至少要在很多不同的场景下吸收了它们。这些场景可能会用于你的大脑加深类似场景的印象,也可能用于几个场景抽象成一个更准确的含义。总之无论如何,确实都需要大量输入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