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 我准备过两年等这一波车企大逃杀,该死的死完之后,我可以去投简历给车企了。 请各位大佬指点指点,看看我下面逻辑有啥问题没有,没有问题我就去准备车企相关的技能和“背景故事”了。
———————————————————————————————————————————————— 最近闲着也是闲着,发个帖
一、小米锁定这么高,哪来的人? 看到站内的的重复言论大概是下面这些论点:
但是 su7 和 yu7 本身的产品力基本上能够得到从媒体到真人车主的肯定。这个没有太多的异议。
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是,小米的车的产品力在一众车辆中排位如何。 我个人觉得不一定排 T0.但是排个 P1 应该问题不大。如果对于传统合资车和一众油车来说,那就是 next level 了。 然后结合现在国内新车市场的销售量和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 50%的数据来看。
我的结论是:这些买车的人应该是本来就有需求,但是需求从合资车和油车转到了现在的新能源。而不是凭空出现了新的需求。
二、预设立场可能错过了什么?
如果说中国电动车的产品力和性价比能打得过合资车和传统油车,相信打败进口车也问题不大。30w 的 yu7 打法拉利打不过,打一打 5 系应该可以吧。再不行打一打 3 系呢,把日本车和德国车的 3 系的市场吃下来也是相当不小的份额了。
如果这个结论没问题的话,后面国际市场的空间大大的,现在的车企可能会倒闭,但是电车这个赛道大概是没问题的。
车子能卖哪里?就算北美不行,欧洲应该能进吧,收关税就谈嘛,收完税相信还是能打,除非他们和北美一样禁止进口。再不行,东南亚 6 亿人,中东 5 亿人,非洲 10 多亿人,南美 4 亿人。就算结合购买力折算之后少说也是一个足够大的市场。
如果预设立场觉得电车这不行那不行,可能会错过了下一个好找工作的行业。 我不是喜欢下大棋的人,就算再怎么料事从宽,我仍然觉得电车是个好赛道,再怎么说作为找工作的方向还是可以的。我也不是想赚大钱的人,有个 4-5 百万二线城市自由即可。
所以我个人的主观感觉是新能源车这条赛道可能没有当年万物互联网能容纳这么多的人,但是应该也不会太少。毕竟市场容量在这里。车企不行还有上下游。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