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碎石铺就的道路上兜兜转转,左一个巴洛克时期的四河喷泉,右一座古罗马时期的万神殿。这里是意大利首都罗马,一座间距现代与古典的城市,这里既有古罗马时期气势恢宏的建筑,又有欧洲巅峰时期留下的诸多艺术品。贝尔尼尼、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在这里留下了多少让后世敬仰的手笔。且不说文艺复兴之璀璨,也不提古罗马废墟之壮美,这里还有一个在人类文明中地位举足轻重的城堡。一个全世界领土面积最小,却是全球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的国度,天主教教皇的住所——梵蒂冈。
梵蒂冈与罗马之间的恩怨纠葛贯穿整个基督教历史,时至今日,梵蒂冈城国依然是一个十分神秘的地方。梵蒂冈对公众开放的地方只有博物馆、西斯廷礼拜堂以及圣彼得大教堂与广场。梵蒂冈博物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毫不夸张地说,博物馆里随便捡一块地砖,放在许多博物馆里都是镇馆之宝。而西斯廷礼拜堂更有米开朗基罗在壁画艺术上的最高代表作:天顶的《创世纪》和祭坛后墙上的《最终审判》(详见每周读书 #116 天才辈出的时代——《剑桥艺术史:文艺复兴》)。在游客如云的罗马与梵蒂冈,有太多值得叙述的故事,太多唾手可得的古迹,以及太多外人无从知晓的秘密。
假使在这个天地尽是圣物,俯拾皆是故事的地方,释放一个精心设计的阴谋,动则让整个基督教世界为之震荡,将是多么惊心动魄!本周登场的小说《天使与魔鬼》,便选择了罗马与梵蒂冈城作为故事的主战场。此书想来读者们都有耳闻,作者丹·布朗(Dan Brown)便是写出《达芬奇密码》而火遍全球的那位。
小说发表于 2000 年,2003 年作家发表了《达芬奇密码》。后者让作家名声大噪,此后以符号学教授兰登为主角的续作纷纷发表,几部作品套路相近,都是通过解析历史上有名的大师作品,再串起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构成一个大阴谋,主要特色都在密码的设计上。这里我们且按下不表,今天我们只谈《天使与魔鬼》。
科学与宗教是解答人类终极问题的两种不同形式。然而历史上几乎所有宗教都经历过宗教迫害,早期科学家由于提出与教会不同的观点而遭到迫害的例子屡见不鲜。时至今日,宇宙是有大爆炸起源的,还是由上帝“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开始的,依然是人类的未解之谜。在接受科技进步的现代社会里,似乎总有一种科学与宗教对立的印象,仿佛宗教即落后,科学即进步。
《天使与魔鬼》一作以科学、宗教的对立作为主要矛盾,贯穿整个小说。这本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话题,如果探索得足够深入,解答得足够巧妙,是可以让这部作品的深度加分不少。然而这个相对艰深的话题也带来另一个问题:没有足够背景知识的读者较难代入到小说当中。我猜这是小说不如《达芬奇密码》流行的主要原因。首先要对这个主题有充分的了解,读者至少要简单了解基督教的教义,了解基督教的历史故事与现代基督教会的结构和运作机制,除此之外,最好额外了解书中涉及的建筑、雕塑与绘画的背景知识。尽管作者在书中也做了不少背景知识的补充,但是如果没有了解过贝尔尼尼最具争议的一件雕塑品《Ecstasy of Saint Teresa》背后的故事,则在小说发展到这件道具上场的时候,其感染力要逊色不少。同理,万神殿(Pantheon)的名气比它看似简单朴实的外观要大得多,如果不了解过这个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无支撑穹顶的建造工艺之难度,光是身处其中也很难感受到它的魅力。所以作家在罗马与梵蒂冈城中精心设计的生死角逐,在了解背景的读者眼中甚是过瘾,但在一无所知的读者看来,可能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场景,其效果难免大打折扣。
小说的结构是经典的三幕剧形式,符号学家兰登偶然地被欧核中心(CERN)的人带到瑞士实验中心,要他协助追查一宗凶杀案,由此引出一个尚未公开的威力极大的实验品。由这个实验品的消失让主角卷入一场不可思议的阴谋之中,从而进入第二幕。
第一幕里作家写得非常好,情节紧凑,层层递进,推动自然。几个主要人物随着故事的展开逐一登场,三两笔就把人物的主要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在人物的对话中,简要地点到了科学与信仰之间的矛盾,以及科学家希望探索科学最终回归信仰的愿望。这期间由于出了人命,“凶手是谁”的悬念动力十足,所以推进到第二幕流畅自然。
对我来说,唯一的问题可能在于“光照派”这个反派的选定。这个组织在西方世界里也许颇有名气,但我阅读本书的时候对此一无所知。而又由于“光照派”的设定是要“毁灭梵蒂冈”,做得出这种事情的,一般来说需要积累足够的仇恨,或者有什么特别的驱动力。而在第一幕中作者并未提及这个强劲的驱动力,所以使得这里的合理性不足。相比之下,《达芬奇密码》的峋山隐修会虽然我也未曾听说,但是比起几个世纪念念不忘要毁掉天主教这件事情,长年保守一个秘密显然要更容易接受得多。
第二幕开始,男女主角被带到梵蒂冈,如前文所述,这个城国开放的地方并不多,而且守卫森严。所以进入梵蒂冈最秘密的地方的冒险,就成为一个非常精彩的看点。作者作为一个基督徒,对教诲颇为熟悉,再加上通晓内情的朋友相助,这段冒险写得真实而奇幻,是值得称赞的部分。
这一段也是小说的主体,需要铺陈足够的内容,也需要在最后把故事扭转导向最后的大决战。作家在这里采用了一个比较传统的手法:利用土、气、水、火四个元素分别展开一个小情节。四段情节足以让故事丰满起来,但是如果安排好四个情节,让各自之间跌宕起伏,最后还要想个办法把故事推向大决战,是个挺严峻的挑战。
这部分作家并没有处理得很好。第二幕的开端是教皇已死,教廷需要重选教皇而四个候选主教不见了。这里的四个主教的死就对应着上述四个元素,然而在我看来却乏善可陈。虽然主角很努力要赶在凶手之前破译科学祭坛(凶案地点)的密码,但是除了第一个科学祭坛的处理之外,其他的都平平无奇。最后作家通过让杀手把女主角抓走,而兰登又早对女主角动情这个设定,让两人合力把凶手除掉,进入最后大决战。
首先,操控角色的情感来解释重大故事转折这种写法,一般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作家觉得没什么更加巧妙的解释时才用的。所以这段处理在我看来,属于下乘。另外四个科学祭坛之间没能写出匠心独运的特色,也是比较可惜,看到第三第四个的时候就难免有点感觉重复,有种“为什么大结局还不来”,“啊还要再等两个”的感觉。最后两个业余的文弱之士把一个职业杀手给干掉了也是匪夷所思。
最后第三幕交给已故的教皇身边的内侍主导。这一部分又是耶稣显圣又是大爆炸又是跳伞的,场面十分火爆,简直让人有一种好莱坞大片既视感。好莱坞大片的大场面固然精彩,却常常以极不合理的形式出现。尽管作者为了让诸多故事的变更更具合理性,早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就埋下了许多伏笔,比如兰登对女主角动心的小细节,比如教皇内侍年轻的时候曾服过兵役(所以可能会开飞机,会跳伞?)之类。
但是,即便如此,你让一个带着降落伞的人在大爆炸空气乱流的情况下还能自由操控落到哪里也就算了,居然一个文科教授(虽然作者老说他游永很厉害)在没有降落伞又不会轻功(郭靖通过人肉降落伞攻打花剌子模时带的人可都是轻功高手)的情况下安然无恙地摔在宽度仅需几分钟步行的台伯河里我真是难以接受。
总而言之故事以一种匪夷所思的发展走完了最后的大决战。尽管不合理之处颇多,也需要读者付出额外理解的背景知识,但是在圣彼得大教堂地底深处仅有教皇和极少数几个红衣主教才能获准进入的圣彼得之墓午夜狂奔,在足有两个足球场大的圣彼得广场布置无数群众仰望从火光中安然脱身的神迹,在罗马城内最著名的几座建筑之间来回角逐,这些事情本来就是超乎想象的。
小说最大的魅力在于给予读者一种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是情感的,可以是想象的。站在圣天使堡的顶端吹着寒冷的夜风,圣彼得大教堂在远方亮起了昏黄的灯光。这座教堂曾由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贝尔尼尼先后主持设计,这些历史故事只存在于人的脑海里,然而当你看见这些经历过岁月涤荡而留下的东西时,就仿佛穿越了时空,曾经的故事汇成难以言说的感动。小说通过想象架设了一道桥梁,如果无法亲自站在这些艺术品面前,那就通过想象与这些曾见证过无数天才的地方,神游一会。
17.02.23/凌晨
于自居
“每周读书”从本周起恢复周更。为了减轻写作压力,以后每周的内容不一定是介绍一本新书,也许会是与读书相关的话题。回想过去一段日子,没有持续更新既是“懒”在作祟,亦是焦虑在考验。
直到我站在西斯廷礼拜堂仰头看着天顶的《创世纪》,看着祭台后的《最终审判》,彼时除了沉浸于米开朗基罗的摄人心魄的作品之外,也想到了对读书的感激。倘若不是读了艺术史,想必我站在《Ecstasy of Saint Teresa》面前也看不见其背后的故事。在那个烛火昏暗的小教堂里,这座雕像只会被我当做一个普通的装饰品匆匆路过。
过去“每周读书”既驱使我个人持续阅读,更使我回顾总结所读作品且分享给各位读者。回顾断更的日子,焦虑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而读书却让我知道各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带来惊喜。
希望各位读者也能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本期书名:天使与魔鬼
作者:丹·布朗(Dan Brown)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12月1日)
ASIN: B01D1HJ8T2
版本: Kindle电子书

美好的星期天,广州仿佛从寒冷的冬天一下跃进到舒服的初夏:阳光、咖啡、午后的书,真令人舒坦。从罗马 Tazza Doro (金杯咖啡馆)带回来的 La Regina Dei Caffe 略带点酸涩。意大利文艺复兴之旅带回来的,不只是咖啡、摩卡壶和旅行日记,还带来了抗击焦虑的决心:
我要跳出焦虑,恢复“每周读书”更新。
2010 年底,还在上学的我想给博客一个主题内容,于是开始以书籍推荐为主的乱涂乱写。这期间能做到周更的也只有在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的 2015 年。2016 年发生了极好的事情,也经历了些极忙碌的项目。回顾去年,没有“坚持”写文章的根本原因,还是焦虑。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需要“坚持”的事情都是痛苦的,读书写作于我一直是一种乐趣,所以称不上坚持。我觉得这段时间没有更新了是因为自己“懒”。这诚然不假,然而真实的原因恐怕还是“?焦虑”。
我一直认为忙与没时间都不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每人每天只有 24 小时与有限的精力。把时间精力都花在一件事情就做不了另一件事情,这才是没有更新的根本问题。
在不更新期间,我都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另一些事情上。2016 年首次断更时我在美国出差,其后是 Just Focus for Mac 获得比我自己预期要好的效果,于是写作的时间都用来维护更新这个 App 了,再后来年底遇到了一个棘手的紧急项目,不仅工作日,周末与中秋国庆都需要加班来完成。
现在回顾这些事情,我可以很轻松地说:“把一部分精力拿出来就好啦。”然而当我身陷其中的时候,就是一叶障目的状态,根本看不见别的事情。
最近我从文艺复兴的核心腹地回来,旅途中体会到欣赏艺术真品的喜悦,同时也对去年阅读了整套《剑桥艺术史》这件事情心怀感激。于是我开始回顾去年,想在 2017 年才开始的时候,下决心恢复读书写作的状态。
当我沉浸在一件事情当中的时候,我看不见周遭的环境,短期内的全力投入看似很重要,但如果能从更加高远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件事情,很可能会得出“不值一提”的结论。然而实际生活中我们只能看到细节,不一定能察觉出当前所遇之事的全貌。要防止自己掉进自己的陷阱,只有对每一件事情都仔细审视。
为此,我开始写日记。
找到适合自己的 GTD 方法
GTD 理论的基础是:大脑会因为信息过载忘掉一些事情,但是潜意识会记住所以产生“有些重要的事情我还没做”的焦虑。
于是 GTD 鼓励大家把大脑里所有的东西,事无巨细地捕捉下来,再一件件消灭。其短期目标不在于完成所有事情,而在于让大脑放松,减轻甚至消除焦虑感。
然而我自己接触和尝试 GTD 多年,也入手过全套 OmniFocus,却一直没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最近通过使用最原始的便利贴方式,把工作和生活分开,慢慢找到自己的 GTD 节奏了。
去尝试吧!
执行力。想到了就去做吧!从本周开始,恢复“每周读书”的周更。但是为了写好“每周读书”,我不仅要读完一本书,还得在读完第一遍之后,根据划线部分做好笔记,然后才开始写作。这样的过程其实破费时间与精力。所以为了减轻负担,以后“每周读书”不一定是每周一本书,而是每周一篇文章。这样既可以让“每周读书”以后涉及的话题更广,也可以让今年的起点变得低一点,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持续下去。
2017 年刚刚开始,我希望这一年里既能收获到许多的美好与喜悦,也能少一些焦虑与不安。
17.02.19/下午
于自居
AppleScript 是 Apple 自己开发和维护的一种脚本语言,最早在 Mac OS 7 时代(1993 年)就已经支持了。熟悉 macOS 系统的读者应该都听说过,它相当于应用对外的接口,其他人可以通过 AppleScript 调用这些接口,实现对应用的编程。
所有的 Cocoa Apps 都自带一套支持基础能力的 Standard Suite,支持诸如启动、退出、保存等标准动作。所以即使开发者不做任何事,你也可以通过 AppleScript 实现绝大多数 Apps 的启动和关闭操作,这对于高级用户来说简直是居家旅行必备利器。
Alfred.app 是 AppleScript 应用场景的一个极好的例子。

上图这个 Workflow 就是基于 Evernote 提供的 AppleScript 接口实现的。


使用 Script Editor.app 的 Dictionary 功能可以看到 Evernote.app 提供的所有接口。
要让你的 App 支持 Apple Script,首先要在 Info.plist 文件中声明 NSAppleScriptEnabled (Scriptable) 为 YES. 同时声明 .sdef 文件的名字,这里以 Just Focus for Mac 为例:

.sdef 文件是支持 AppleScript 中最重要的一步,它向 macOS 系统声明了这个 App 支持的 AppleScript 接口,其形式是一个 XML,结构如下:

文件头两行是固定不变的,第一行声明 XML 版本,第二行指定对应这个 XML 的 DTD。这个我们可以看做是早期标记语言比如 SGML 的遗留产物,DTD 是规定了当前文档的合法结构。DTD 相关的内容可以自行参阅维基百科和 DTDW3schools。这里我们只要 copy and paste 就好了。
[code lang=sh]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DOCTYPE dictionary SYSTEM "file://localhost/System/Library/DTDs/sdef.dtd">
[/code]
接着是 XML 的主要内容,根节点为 dictionary,可以有多个 suite,每个 suite 支持多个 command
[code lang=sh]
<dictionary title="JustFocus Scripting Terminology">
<suite name="Standard Suite" code="????" description="Common classes and commands for all applications.">
<!-- …省略一万字… -->
<command name="close" code="coreclos" description="Close a window.">
<cocoa class="NSCloseCommand"/>
<direct-parameter type="specifier" description="the window(s) to close."/>
</command>
</suite>
<suite name="JustFocus Suite" code="JTFC" description="JustFocus Application Suite">
<cocoa name="JustFocus"/>
<command name="start pomodoro" code="pomodoro" description="Start a Pomodoro timer.">
<cocoa class="JustFocus.JFPomodoroCommand"/>
</command>
<command name="short break" code="cmdshtbr" description="Take a short break.">
<cocoa class="JustFocus.JFShortBreakCommand"/>
</command>
<command name="long break" code="cmdlngbr" description="Take a long break.">
<cocoa class="JustFocus.JFLongBreakCommand"/>
</command>
<command name="stop" code="cmdstopt" description="Stop current timer.">
<cocoa class="JustFocus.JFStopTimerCommand"/>
</command>
</suite>
</dictionary>
[/code]
Standard Suite 是可以省略的,JustFocus Suite 才是我们要关注的。这里定义了几个 command,可以开始蕃茄钟,开始休息和停止计时。这几个命令都不带参数。
接下来就可以使用 AppleScript 愉快地调用我们定义好的接口了:
[code lang=sh]
tell application "JustFocus"
launch
start pomodoro
end tell
[/code]
launch 是自带的实现我们就不管了,我们以 start pomodoro 为例:
[code lang=sh]
<command name="start pomodoro" code="pomodoro" description="Start a Pomodoro timer.">
<cocoa class="JustFocus.JFPomodoroCommand"/>
</command>
[/code]
JustFocus 是工程名,JFPomodoroCommand 是对应的处理的类名,这个类继承自 NSScriptCommand。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留意:
[code lang=sh]
class func getClassName() {
return NSStringFromClass(self)
}
[/code]
The application has a corrupted dictionary.
这点可把我害惨了,虽说我是没仔细看文档就上手了,但是这个奇怪的设定本身就是个坑T^T。详情可以参考文档:Preparing a Scripting Definition File,截取重点如下:
Note: The code for a command totals eight characters in length. Although the code can in fact be an arbitrary value, the first half (aevt in this case) has historically represented the suite (the Standard suite, formerly called the Core suite) and the second half (quit) the command. See Code Constants Used in Scriptability Information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using codes.
接下来实现 JFPomodoroCommand 这个类就万事大吉了:
[code lang=sh]
// MARK: - Pomodoro
class JFPomodoroCommand: NSScriptCommand {
override func performDefaultImplementation() -> Any? {
// Do something…
return nil
}
}
[/code]
这样当有人用 AppleScript 调用了 start pomodoro 方法的时候,这个类的 performDefaultImplementation() 方法就会被调用,在这里实现你的逻辑就行了。
[code lang=sh]
<command name="test parameter" code="jftestpa" description="Test parameter API">
<cocoa class="JustFocus.JFTestParameterCommand"/>
<direct-parameter type="text" optional="yes" description="Just for test"/>
</command>
[/code]
这个命令带有一个 direct-parameter,类型为 text,可选。AppleScript 的用法如下:
[code lang=sh]
tell application "JustFocus"
test parameter "test blablabla"
end tell
[/code]
[code lang=sh]
// MARK: - Test
class JFTestParameterCommand: JFASCommand {
override func performDefaultImplementation() -> Any? {
JF.log.debug("\(directParameter)")
return nil
}
}
[/code]
参数通过 directParameter 获取,这里打印的结果如下:
Optional(test blablabla)
Cocoa App 支持 AppleScript 的整个过程还是比较直观简洁的,就分为定义部分和实现部分,就像写 ObjC 的头文件 .h 和实现文件 .m 一样。
但是,XML 的定义写法罗里吧嗦简直想死,本文仅仅介绍了最基础的 command 和 direct-parameter,除此之外,你还可以使用 class, parameter, property, enumeration 等多种特性,但是写起来繁琐得很。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官方文档:Preparing a Scripting Definition File。最近在实现 Just Focus 的 AppleScript 支持,踩了一点坑,想起其实去年就已经在另外一个 App 做过一样的事情,但是总记不住,相关的教程也不多,故写此文以作记录。希望能对需要的人有一点帮助。
16.12.28/夜

前段时间“狼人杀”这个游戏由于综艺节目“饭局的诱惑”而火爆起来,虽然这类“天黑请闭眼”的游戏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但是在节目里玩这样的游戏而且玩得这么好的,还是头一回见。我是玩狼人玩得特别水的人,参加这种游戏最大的乐趣就是躲在一边看其他“高玩”互撕,这些“高玩”们的发言往往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让其他没有身份的平民玩家把票投向他们想要的结果。
“饭局的诱惑”里玩这游戏的有两拨人,一拨是每期节目邀请的嘉宾,负责产出新内容;另一拨是节目组的固定演出,负责保证节目质量。节目的老板及主持人马东在此之前曾做过另一档娱乐辩论节目——“奇葩说”。这个节目专门挑选辩论队出身的,或很能瞎扯淡的人组队进行辩论,除了辩题比较奇葩以外,辩手讲的话也极具娱乐兴味。这样的节目既保留了传统辩论的激烈竞争,又大幅提升了节目的娱乐性。这拨人后来被马东拉到新节目里玩“狼人杀”,充当“高玩”的角色。
辩论与狼人杀有什么关系呢?答案是:这些人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Influence),即说服力。在“奇葩说”里辩论队的胜负由现场观众投票决定,而狼人杀里每回合都需要投票杀死一名玩家,两者的规则是一样的:想要赢得这场游戏,就得获得更多的票数。参与者做的事情是一样的:我要让别人信任我,说服别人按我想要的结果投票。有时候可能狼人阵营会为了自保互撕,甚至投死另一个狼人队友,从发言和投票的瞬时来看,这个狼人是在出卖队友,但是从长远来看,他需要自保以免暴露更多狼人。这个“狼人互撕”的过程,是以自损换取信任,本周要介绍的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Beno Cialdini )所著的《影响力(Influence)》一书中就讲到了这个小技巧。
我的工作平时需要和多个不同的团队合作,不同的团队会有各自不同的目标,让所有人都具有完全相同的目标是不可能,所以如何让多个团队在同一方向上的分量最大化是合作的关键。而具体到执行阶段,如何与人打交道,让大家尽量向同一方向靠拢,就涉及到“说服力”了。
“同一方向”听上去很美好,理想情况下大家应该往中间方向靠拢,但现实是每个团队都希望其他人往自己的方向靠拢,这就有可能导致多个团队沟通的时候相持不下。想要说服别人,就需要掌握足够的“说服力”。这里我单指“说服力”,它是一种能力,既不是证据,也不是道理。为什么呢?玩过“狼人杀”的人都知道,当你是一个平民的时候,你听着“高玩”在那里滔滔不绝地长篇大论,他们往往有着缜密的逻辑,甚至洞悉了你的心理,而你由于掌握的信息极少,只能通过这些人的发言去判断他们是想主导言论破坏好人的狼,还是真正已经掌握了部分信息的神。往往一回合下来,你被某个人彻底说服了,觉得他是值得信任的,于是投出了他想要的那一票,然后你就输了。“狼人杀”这个游戏告诉我们,“被说服了”并不代表说服你的人就有道理,他说的不一定就是对的,他只是“说服”了你而已。
这种”说服力“本身是中立的,像一把刀,其产生的结果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用刀的人。我在工作中常常无可避免地会碰到使用”说服力“的场合,很好奇为什么有些人在说服别人的时候可以思维敏捷口若悬河。这时候我读到《影响力》这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说服力强的或多或少都会用到这本书提及的技巧。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技巧“的地方无处不在,电视广告,超市促销,商品限量版等等,”说服力专家“运用这些技巧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我并不想学习这些技巧用在不好的事情上,我只是想知道别人是怎么说服我的,了解这些技巧有助于分辨出别人是真心的还是在使用技巧,我不会再轻易上当了。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技术的进步远超我们大脑的进化速度,我们的处理能力早跟不上爆炸式的信息增长。为了应对这种可怕的信息浪潮,我们需要捷径,需要模式,需要“自动反应”能力。比如说“一分钱一分货”,对价格不敏感的人群可以直接通过价格来筛选商品,一般来说卖的贵的的东西价值也会更高。比如说”相信权威“,我们穷极一生的努力也许可以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但我们不可能成为每一个领域的专家,所以当我们遇到细分领域的问题时,我们会选择相信这个领域的权威。类似这样的“捷径”还有很多,我们不仅需要这些捷径,而且通常情况下这些捷径都工作得很好,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遵循这些规则并没有错。
但是,在那些深谙个中奥妙,擅长操纵这些捷径的人手里,我们所依赖的“自动反应”就变成了他们手里的魔法棒。只要这些高手设定好了圈套,我们就会往主动往里钻。
《影响力》一书共分八个章节,除去最后一章之外,介绍了七类不同的技巧,每一章末尾都告诉读者如何防御这些技巧,其中举的例子最多的,就是销售。毕竟销售人员的工作就是“说服你买下他推销的商品”,小到超市里的新品上市,大到一辆车一套房子。甚至 Elon Musk 在创办 Tesla 早期也凭借过人的才能说服政府拿下一笔巨额的绿色能源补助。同属 Paypal Mafia 的 Peter Thiel 在 Zero to One 一书里就曾说过 Elon Musk 是个出色的销售(每周读书 #67 Paypal 黑手党——《Zero to One》(http://justinyan.me/post/1868))。《影响力》里提到的技巧很多,这里举一个房产中介的例子:
“对比原理”:中介带你去看房的时候,先给你看很破很破的房子,这房子本来就不是他们真心要租给你的,而是给你看一下降低你的心理预期:你这个预算能租到的就是这种质量的房子了。等你拒绝租这个房子之后,再带你去看他们真正准备好的房子,这时候一经对比你就会觉得这房子比之前的要好太多。
利用“公开承诺”漏洞,原理是人一旦公开做出承诺,就会产生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要求自己去遵守自己的诺言。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都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行一致,这样的人受人尊敬,言而无信的人会遭人唾弃。所以一旦我们被销售哄骗说出了“承诺”,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压力,最终被迫遵守自己的诺言。比如说很多中介会先刻意提高房租,这样他给你的房租和房东的内心底线就留有一定的浮动空间,当你看中了一套房子之后,他就会假装帮你去和房东谈价格。这种时候他一般会逼问你:“如果我能把价格谈下来你是不是就一定租?你要表示一定租我才会去谈。”一旦你说了个“好”这字你就上钩了,因为中介早就知道这个价格肯定可以谈下来的,他要的就是你的承诺,一旦你公开承诺了这单生意就成功了一半。
这个例子其实不止运用了“公开承诺”原理,还运用了“互惠原理”,即礼尚往来。我们的教育也是从小灌输这样的思想,别人帮了我们的忙,我们就得帮回去。这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也是有好处的,正因为每个人之间互相帮忙,人类社会才有今天这般强大。这个原理是我们熟知的,但是有一点我们常常忽略:“人有送礼的义务,接受的义务,更有偿还的义务。”(Marchel Mauss)我们有接受的义务。上学的时候比较擅长社交的同学有时会买点吃的东西回宿舍,分享给其他人。这种时候如果你不拿就是“不给面子”。这一点我一直不清楚,拒绝了几次之后有人告诉我这样做不太好,我才恍然大悟。所以,当别人想强加给我们恩惠的时候,我们是很难拒绝的。中介在打电话讲价的时候会刻意让你觉得“我们是同一条战线的”,他为你争取价格是在帮助你。这种时候你的内心会产生负担,中介正在帮助你,你接受了他的帮助,所以也有义务帮助他拿下这笔生意。
以上这些伎俩也许很多人都遇到过,但如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话,它们大可以演变成其他更先进的手法继续活动,你无法保证你的知识库可以更新得比他们快。《影响力》这本书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没有写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学术感。他举了很多例子,但是多数都没有标清楚来源、实验的总体、如何抽样等等细节。这就很容易让这本书出现一种浓浓的鸡汤味。我个人是抱着“想了解那些人怎么说服我”的想法来读这本书的,所以读书的过程中我可以和曾经遇到的人和事来一一印证,如果我觉得这些事例可以匹配到我过往的经验,我就觉得他是可信的。基于此,《影响力》一书虽然鸡汤味浓,对我来说却是一锅有益的鸡汤,最起码他能够把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案例总结提炼,抽象成一个可供讨论的原理,一旦我们了解其根本的原理,那么基于该原理所产生的各种新的骗术变种,也就不攻自破了。
鉴于此,我认为即使是对于早已熟知销售伎俩的人来说,《影响力》一书还是有阅读与学习的价值。以前我在深圳呆过两年,常常在街头、火车站之类的地方遇到拍肩膀要钱吃饭的人,他们靠的都是博取你的同情,借助“互惠原理”来骗钱。大概几个月前我遇到了这种骗局的升级版:以前经常都是一个中年妇女搭配一个年轻女人,假装可怜的母女的样子,现在升级为一对夫妇模样的人推着一辆婴儿车,要你给小孩买吃的。先给你造成内心压力:带小孩不容易,已经可怜到小孩子都没饭吃了。如果你拒绝,则再施加外部压力,大声说出“连给小孩买吃的都不给”这样的话,让你觉得在公共场所你的形象受到了损失。
本文里中介和拍肩膀要钱的例子是我自己的经历,我各上当过一次,至今记忆尤深。即使没有这些骗子,我们的世界也已十分复杂,我们需要这些捷径来帮助我们应对这个可怕的世界,但是这些人,利用了我们的捷径,利用了我们的弱点。在《影响力》的结尾,作者呼吁读者要反抗这些人,要营造一个洁净的环境。我觉得这些人是杀之不尽的,行骗欺诈固然是极端的手段,现在充斥各种媒体的广告也是一种看似柔和实则也在利用这些原理的手段。既然杀之不尽,我们最起码要学会保护自己,读《影响力》不是为了学习这些伎俩用在别人身上,更重要的是,通过识破别人的手段,好好保护自己。
16.12.20/下午
于 T.i.T
本期书名: 影响力(经典版)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第1版 (2016年9月1日)
ASIN: B01M326O11

逃离办公室里弥漫的烟味,在屋外寻一张长凳坐下,阳光打在柔软的叶子上,疏落的影子摇摇晃晃,风从身后拥来,广州入秋了。这样一个美好的午间,本可好好地读一本书,写几个字,可惜路人两指间升起的二手烟,似鬼魅,像影子,怎样都甩不掉。假如我的影子有自己的意识,它会和这些影子打起来吗?
来自法国的畅销小说作家马克·李维(Marc Levy)在《偷影子的人》一作中给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设定。每个人在社交关系中都会给自己一张经过修饰的脸,真实的心情太原始,不可轻易示人。假如每个人的影子都有独立人格,相互之间可以交谈,影子间的对话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八卦库。假如正好有一个人,只有他可以和影子讲话,可以和其他人交换影子,这就相当于他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情报局,强大到足以改变世界。
《偷影子的人》的设定很有意思,是支撑我读完整本书的动力。小说其实就是讲故事,好的小说就是讲出有趣的故事。小说的设定是骨架,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是血肉。小说的设定可以是有理有据的,也可以是天马行空的。比如一个聪慧过人的日本高中生在路上捡到一本写上名字就可以杀人的笔记本,这个故事设定足够荒诞,却支撑起读者的幻想,驱动了两大阵营的激烈搏杀(《死亡笔记》)。我觉得《偷影子的人》至少在设定上很有意思,作家在第一章开始揭示主角的这个特别能力,当时我的精神为之一振,感觉拥有这能力之后大有可为啊。往中二方向走,主角可以自立一个比 CIA 还厉害的情报局,在暗处统治全世界;往犯罪方向走,主角也可以利用这个能力打击罪犯,然后遇到实力相当的对手,双方展开殊死搏斗,不到最后一刻不知道对手是谁;往悬疑方向走,主角可以去追查这个能力来自哪里,即使用老掉牙的方式指出主角是有精神问题的人,或者是最新的科技构筑了一个虚拟世界,也算是个不错的发展。
但是,马克·李维偏偏是一个情感文学作家,用出版社的广告来说,《偷影子的人》是一部“温情治愈”小说。这样一来,整个故事的感情基调就不可能往超人方向发展了,主角的超能力成了用来窥视亲人朋友内心的工具,在各个人物遇到挫折的时候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基本上这个放在漫画里可以统治世界的能力,在这部小说里,就是“关键时刻用一下让情节起伏一下”的工具。
在情感类文学中,作家手里最好用也最容易用错的工具就是人物的情感。人是善变的,不可预测的,什么时候需要转折一下情节了,需要进入下一幕了,需要大结局了,就对某个重要人物安排个重要事件,这样就能影响主角的情感,从而推动剧情的发展。由于人心的不可捉摸,作者即使对情感变化不作任何解释,读者也能勉强接受。正因为“可以不作任何解释”,所以“容易犯错”。事实上没有人可以接受毫无来由的变化,简单如中学生作文,我们可以用旁白的形式铺叙“她不爱他”的原因。而技巧熟稔的作家,像村上春树,则会直接把人物内心的苦闷表达出来:我不告诉你主角现在到底是爱还是不爱,而是把主角的苦痛、心酸、孤独,通过无言的沉默,通过黑夜里窗帘漾出的幽影,通过另一个人物的苦痛来告诉你。这样读者更能站在人物的视角,去体会人物的欢喜与忧愁,这样的作品,才能给予读者丰富的情感体验。如果再加上灵魂设定之深刻,就能出一部不错的作品。
可惜的是《偷影子的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糟糕。
这部小说的人物描写,除了主角和朋友吕克还算比较立体,其他人物简直像粗线条白描,空洞得一触即碎。不过相比起情节转折之生硬,人物的欠缺还算小事。上文说作家赋予了主角无人可敌的超能力,但其实只用在了几个关键的故事转折。比如主角的童年时期,通过偷取马格的影子而获得了足够的勇气,能够和恶霸马格竞选班长,这个点用得非常好。然而明显弱势的主角要在这场竞争中胜出,就必须有奇迹出现,所以作家安排了一场“非常巧合”的火灾。
讲故事的过程会遇到很多“巧合”,有了这些“巧合”故事才会生动有趣。但是好的小说家会把“巧合”讲得“自然”。很可惜作家在未做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就引发了这场火灾,我读到这里一时愕然。
再比如,故事的最后,主角找到了当年在海边遇到的又聋又哑的女孩,最后两人幸福地在一起。这条线本来大有可为,童年时期遇到的聋哑女孩,现在不可思议地成长为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这转折,多么动人啊!可惜,作家解释这个转折是这样的:因为主角喜欢大提琴,聋哑女孩就去学大提琴。她本来就不聋哑,只是因为内心的封闭才导致聋哑。遇到主角之后就打开了心扉。甚至这个解释是通过配角之口来讲述的,而且直接就说是打开了心扉就不聋哑了。我的天!作家是有多懒,就不能编排一个故事来促使这件事情的发生吗?
然后主角第一次去找初恋的时候,他自己有女朋友的,而且见到这个女孩的时候,她是挽着另一个帅哥的手的。然后,主角就和自己的女朋友分手去找初恋,跟踪她回家之后就在她家门口放风筝(他们童年时在海边做的事情)。女孩二话不说就从家里跑出来,用风筝画了“我想你”。这结局之尴尬,我很有一种是不是出版社编辑催稿然后作家匆忙收尾的感觉。相比起这本书的名气,相比起这本书的设定,我是很失望的。
Hi! 大家好!我又回来了。
最近我把我的时间用在了好多其他的事情上,非常感谢在没有更新的期间发来消息问候的读者朋友们。
读书是一件挺主观的事情,同一本书一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偷影子的人》是马克·李维还算畅销的作品,只是我个人不喜欢而已。如果你有什么想法,欢迎随时通过评论、消息等方式告诉我。
希望所有读者都能在“每周读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XD
16.10.31/中午
于 T.i.T

挪威有一个叫 Di Derre 的乐队,从 94 年发行第一张专辑至今仍在活动,截至 2014 年 3 月,卖出的唱片超过 300 万张。他们唱的都是挪威语,我完全听不懂,令我颇感兴趣的是这个乐队的主唱兼吉他手——Jo Nesbø。1997 年,这个会唱歌写歌的乐队主唱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 The Bat (Flaggermusmannen),从此在乐队活动的同时也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如今他已出版超过 20 本书,作品被翻译为 40 多种语言在全球发行,是挪威著名的畅销小说家,称他人生赢家真是名副其实。
《蝙蝠》(The Bat)是哈利(Harry Hole)系列的第一部,本周我们介绍尤·奈斯博(Jo Nesbø)于 2007 出版的,哈利系列的第七部——《雪人》(Snømannen)。
Harry Hole 系列是作家最广为人知的犯罪小说系列,主角 Harry 是一名挪威警探,聪明过人,我行我素,办案行事从不拘泥传统,是个很有意思的角色。东野圭吾笔下的名侦探虽然也有些行事古怪,但总的来说都是正派人物,有着典型的日本人的含蓄和内敛。阿加莎笔下的波罗神探给我的印象更近于卡通形象,不太像现实生活的人。而 Harry 警官则完全不同于这两种形象,他酗酒,却深深懊悔自己酗酒,所以又十分自制,一旦面临压力内心就处于欲望与克己的斗争之中。他也爱女人,与即将和他人结婚的前女友保持暧昧与床第关系,他既是正义的执法者,也为违背道德的刺激感所吸引。而且查起案子脚踏实地,并不是那种安安静静一句话不说却能突然指出真凶的帅气的角色,相比于东野圭吾的加贺警官或神探伽利略,他简直是窝在街角垃圾堆里的烂警察,但却因为 Harry 身上的颓唐,给了这部小说一种奇怪的魅力——这里面的人物都不是高高在上完美无缺的神,反而人人有在世人看来龌鹾肮脏的一面。
小说从一个多年前的冬天开始,母亲莎拉开车带着自己的儿子去和男人私会,把儿子留在车上,这是莎拉和那个男人的最后一次私会。在两人行事的过程中男人一脸恐惧地说看见窗外有什么人,就此兴味索然。莎拉到窗边一看不过是一个雪人,回到车上的时候,儿子脸色苍白的说他看到了什么。莎拉感到一股寒意,她发动汽车,儿子被背后颤抖着说:
“我们都得死。”
《雪人》在国内分为“犯罪小说”,其实在英文书分类里面还是属于 Thriller,即惊险/恐怖小说,有部分情节读来还是有些寒意。书名“雪人”连环杀人案件的凶手的代号,因为凶手寄了一封信给 Harry:
初雪即将降临,届时他将再现。冰雪融化之时,他将带走另一人。你应自问:“谁堆了雪人?谁会堆雪人?谁生下了睦里?因为雪人并不知道。”
“雪人”是个手段十分残忍的变态连环杀手,案件的追踪过程与一般的侦探推理小说类似,都是朝着“谁是凶手”这个目标去,不到最后一幕不揭露真相。这种写法的小说,亮点基本在层层反转的设计上,反转的层数越多,程度越大,就越能吸引读者。而我们的挪威作家在这部小说中,把这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追查过程长,涉案人员多,犯案次数和犯案程度也在提升,嫌疑人随着调查的深入和剧情的转折一次又一次地变换,但总体篇幅却只有 400 页左右,所以情节非常紧凑,高潮迭起,最后的两波转折非常精彩,虽然有一个埋下的点没有展开(就是一个像扫地僧一样的人物),但是我读完已经觉得十分满足了,作者可能想把那个点留到下一部再写吧。这让我想起 James Scott Bell 说的:
好的开头可以让读者看完这本书,而好的结尾能让读者买下一本书。
小说的转场非常独特,颇有优秀美剧的风范,每个章节的结尾多用长镜头或者特写,给读者意犹未尽之感,这点还算普通,神奇的是在同一章甚至同一小节内的转场,居然跟电影镜头直接切换一样,毫无预警地就在下一个段落换了人物,换了场景,换了上下文。一开始读起来非常不适应,电影是视觉作品,换个场景换个人物也就是切个画面的事情,一般来说如果上个镜头在家里 A 和 B 在对话,下个镜头切换到餐厅,人物是 C 和 D,那么应该会预留个一两秒的镜头描述一下餐厅的环境和人物的状态,然后再让人物开始说话,正式进入这一幕。但是作家非常任性地,毫无准备地,就直接让另一个毫不相干的人物开始了一段完全不同故事的对话……
这也许是 Kindle 中文译版的问题,Google Books 的 The Snowman 显示英文版在这种情况下会加多一个空行,让读者有思想准备。但是即便是中文 Kindle 版这样的排法,我读了几章之后也还是慢慢适应了,只是每次切换心里都有点别扭。
整本书读下来感觉非常舒服,悬念一直保留到最后,Harry 查案的启动和收尾都写的不错,最后揭露真相的时候还能呼应开头,把作为引子的那个多年前的恐怖故事补完,非常不错。再加上挪威这个地处北欧的国家,作者的写作风格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颇有异国风情,书中提到许多挪威的本土风情,甚至还能偶尔写出像村上春树那样的哲思段落,给这部本来就不错的悬疑小说加了不少分。对于这部小说,我个人觉得应该给出五星推荐。
16.09.20/夜
于自居

曾任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作家、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编辑的 Fiona Barton 在今年(2016年) 2 月份发表了她的处女作——The Widow。前几天(9月),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刚发布了简体中文版——《只有她知道》。
有幸在出版之初读到这部小说,故事的开头埋下的悬念还不错,足以吸引我读到谜题解开的地方,但是总体来说,相当一般,甚至我在想是否要写到“每周读书”里面——毕竟之前说过得是自己看过感觉还不错的书才会介绍给“每周读书”的读者——后来想想《一个人的朝圣》和 The Girl on the Train 我都有好好介绍了,这本书介绍一下也无可厚非,毕竟我之所以想读这本书也是因为万恶的小编拿这本书与 Gone Girl 和 The Girl on the Train 作比较。
For fans of Gone Girl and The Girl on the Train, an electrifying thriller that will take you into the dark spaces that exist between a husband and a wife.
《消失的爱人》(Gone Girl)的名气有多大自不必提,同名电影比小说的知名度还要更高,这部小说全靠精巧的故事情节取胜,前段时间很火的日剧《我的恐怖妻子》也借鉴了小说的设计。The Girl on the Train 的情节设定相形之下逊色不少,但是原版文笔很不错,我个人十分受用这种漂亮的文字。那么 Fiona 的这部 The Widow 呢?
Finoa 本身是报社的作家与编辑,写作是她的基本功,除了中文译作之后我还在 Google Books 上读了前几章,语言风格简洁直接,清晰易读,修饰主要靠句子之间的承接转折,没有刻意雕饰辞藻,所以读起来会有点白开水。
小说的标题是 The Widow,直译为寡妇,也就是故事主角——简(Jean)。故事从一件女童失踪案开始,警方经过多方侦查怀疑上了简的丈夫格兰(Glen),经过媒体的曝光,一时间简的家庭成为英国社会的焦点,二人以往平静的生活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但是在事情的真相尚未大白之前,格兰因为车祸死去了。格兰的死因是什么?自杀还是他杀?格兰到底有没有拐走女童贝拉(Bella)?下落不明贝拉此时是生是死?简了解她的丈夫吗?她知道格兰犯罪了还是没有?她一直维护格兰,替他开脱,是真心这样认为的还是另有隐情?
小说开头就引入了这许多的悬念,每一个悬念展开都能成为一部不错的悬疑侦探小说,然而这部作品不是。这部作品与 Gone Girl, The Girl on the Train 均归为 Thriller,也即恐怖小说,既不言情,也不推理,虽然悬疑是 Thriller 的常用手段,但不是这类小说的核心。于是,一个很好的悬疑推理话题在这部作品里面并没有被发挥出来。和东野圭吾、阿加莎、柯南·道尔笔下的神探相比,?这部小说里的警察简直智障,看他们办案的愚蠢程度简直要掀桌。这点非常影响故事的展开,局促不堪,缓慢无趣,看着捉急。反过来看情感描写方面,The Girl on the Train 虽然情节展开也很差,但是好歹写到女主角内心的寂寞与苦闷的时候还是非常细腻的,加上优雅的文笔,读起来内心波澜,很受感染。而同样采用多人物视角切换(POV Shifting)的 The Widow,在最能表达情感的寡妇女主角这个人物身上,却受限于要赋予人物一个很强的原因——替丈夫隐瞒实情——而抑制了大量真实的情感描写,结果这个人物简直就是一张白纸,在大部分切换到简的章节里,我都很难集中精力读下去,这个 POV 用的可是相当失败。
论罗曼史太过牵强,论推理根本谈不上,这部作品还有什么可看的呢?首先这部作品涉及儿童色情,这个罪行在西方世界是非常严重的(国内连色情都是违法的,都没到区分儿童色情的地步),涉及这个话题的作品会带来比较高的关注度,The Girl on the Train 也涉及了家庭暴力、酗酒和毒品等黑暗话题,话题越严重越容易吸引眼球。其次作者身为几大报社的作家与编辑,在报社工作的经验可以给这部小说加分。故事一开场就是一个来自 Daily Mail 的报社编辑凯特(Kate)敲开简的家门,此时简已经习惯了每天躲避来自媒体的穷追不舍无孔不入,但是凯特却有她的一套方法可以让简敞开心扉,以朋友的心态与凯特对话。凯特与查办此案的负责警官私下里亦是好友,可以说是凯特这个人物在推动剧情的发展——作者还是习惯通过记者的视角来看事情呀!毕竟在扉页中作者就自述是因为多年的记者经验让她开始思考:如果一个对丈夫深信不疑的女人,一心维护丈夫,替丈夫辩护,但是忽然发现这个与自己生活多年的人其实自己一点也不了解,他可能就是一个恶魔,那时她会作何感想。
这部作品我在豆瓣给了三星(还行)的评分,其实跟出版社拿它和名作相比有关系,这部作品明明在各方面都比不上 Gone Girl,拿来作比反而给它大大减分了。所以结论是:不要轻易相信小编的评价,还是自己挑的书比较靠谱。?
16.09.07/夜
于自居

这是第二次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了,较之多年前的浮躁,此番心境平和了不少,便被村上清雅忧郁的辞藻吸引,像雪夜木屋,在炉火摇曳的影子里听平淡而深刻的故事,被冬天包围,被喑哑的话语包围,被迷茫与虚空包围。
书名来自 The Beatles 1965 年发行的专辑 Rubber Soul 里的歌曲:Norwegian Wood,是女主角直子最喜欢的一首歌。根据英文歌词的本意,Norwegian Wood 应当是投于壁炉中的木料,不过在日本,错译的“ノルウェーの森”却深入人心,所以村上在这部作品中就沿用了这个好听的名字。
村上春树生于 1949 年,他在东京早稻田大学求学时正逢 60 年代日本学生运动的高潮,当时东京多所大学被迫停课,直到后来学校引入机动队才告结束。这期间村上遇到了同堂上课的高桥阳子,两人迅速堕入爱河并不顾家里反对结为夫妻。婚后夫妻二人在唱片店和咖啡店打工维生,后来又开了自己的咖啡店,白天卖咖啡晚上则作爵士酒吧。此时的村上还没开始写作,直到 29 岁那年,村上在棒球场看球赛,突然想写小说,于是球赛结束后当即买了纸笔开始写作。这部处女作即《且听风吟》,作品投稿给《群像》杂志,一举拿下 1979 年群像新人奖,从此开始了村上的作家之路。1986 年村上与妻子旅居欧洲,并写下《挪威的森林》,此作成为日本现代文学销量最高的作品之一,是名副其实的代表作。而村上曾经在早稻田戏剧系的经历,在唱片店打工的体验,以及自己开爵士酒吧的见闻,则成了小说非常重要的创作源泉。
故事设定在 1969 年东京,那是东京学运高涨的一年,也是 The Beatles 的代表专辑之一 Abbey Road 发行的一年。在东京某大学戏剧系求学的渡边彻(男主角)偶遇高中同学直子(女主角),她是自己高中时唯一的好友木月的女朋友,三人常常形影不离。
后来木月自杀了。
在自家车库里,用胶布把车窗全部密封起来,胶管接上排气口,发动引擎。也不知道他花了多长时间让自己死去。木月的死对于渡边是一场沉重的打击。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死本来就已经包含在“我”这一存在之中,我们无论怎样力图忘掉他都是徒劳这点便是实证。因为在 17 岁那年 5 月的一个夜晚俘获了木月的死,同时也俘获了我。
大学时渡边逃离家乡到东京里,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木月的死,而他现在遇到了同样来到东京的直子,从直子漠然盯视自己的眼睛里看到了仿佛同样的逃离。他与直子开始在东京街头漫无目的地散步,他开始喜欢直子了。如果说木月的死是一个未解的谜,那么直子与木月拥相同的谜面。村上自始自终没有解释清楚木月与直子的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不过不重要,只要知道直子被那突如其来的悲伤袭击时蜷缩的柔弱的哭泣,只要知道直子被那无法言说的苦痛缠住时迷茫的无助的孤寂,我们就站到了渡边的视角,从渡边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个泪眼婆娑的直子,令人怜惜。
直子 20 岁生日的晚上,出乎意料地多话,一个人喋喋不休地讲了 4 个小时,然后渡边一句“时候差不多了,电车该停了。”引爆了直子的悲伤。渡边与直子睡了。
性在这部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村上在此强调的性却与众不同。渡边淳一笔下的性与爱是交融的,是互相转换的,是与道德冲突的。三岛由纪夫笔下的性是超脱的,是仪式的,是借以表达特殊意义的。但是村上在此强调的性,是与爱若即若离的,是可以轻松谈论的,是超出男女爱情的。
第二天直子消失了。
渡边与一个无论身家才貌都令人生羡的同学永泽成为朋友,直子消失之后,渡边就与永泽流连东京酒吧,与不同的女人睡觉。渡边觉得固然与女人睡觉是愉悦的,却十分厌恶这种毫无感情的连接。然后他遇到了与直子安静抑郁的性格截然相反的绿子,这位在大学一同上课的,极为生动活泼的女子。
不同于一般的青春小说,这不是你爱我我不爱你我爱她她又不爱我,村上极少直接说明爱与恨,而是让人物做出符合他们性格特征的事情来,等读者自己揣摩。村上的情景通感与人物对话都写得非常精彩,比如渡边与直子偶然再见,然后开始漫无目的散步时,两人都没有讲话:
只有踩上路面硕大的法国梧桐落叶的时候,才发出“嚓嚓”的干燥声响,而一听到这种声响,我便可怜起直子来。她所希求的并非我的臂,而是某人的臂,她所希求的并非我的体温,而是某人的体温。而我只能是我,于是我觉得有些愧疚。
渡边不是在可怜他自己,而是“觉得有些愧疚”。读《挪威的森林》我常想起日式的朴素的设计,是一种渗透生活的理念,看日本街头的男男女女大体一致的装束,上班族的西装,年轻人的便服,身上不超过三种颜色,看着多舒服!村上的文笔也是如此,把汹涌的情感裹藏在平平淡淡的文字下。2010 年陈英雄导演的同名电影,把全片的高潮安排在最后面:渡边知道直子自杀的讯息之后,面朝大海,展信而阅,波涛的怒吼,巨浪的拍打,以及背景乐的烘托,情感在那一刻达到高潮。而在村上的文字里,即使是全书的顶点,他也没有用多么沉重的字眼去形容这一切。只是把渡边再度徒步旅行,蜷缩在海边的事实写了出来。读一遍或者有些平淡,过后再想,就像电影里的画面,奔腾了起来。
这是我感受到的村上文字的魅力,收放自如,挥洒有度。
然而这部作品也不是全无缺点。小说开头写学校宿舍生活,升国旗,敢死队的每日早操,虽然是后续剧情的伏笔,却嫌冗长,敢死队突然之间好没来由的消失也缺乏解释。而占据了相当篇幅的,直子在疗养院的室友玲子自身的故事,固然有趣,却似乎有点偏离主旨。至于主旨,由于相当的朦胧,我能看到死于生的哲思,能看到渡边与直子与绿子的爱情,能看到不同的性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意味,却从来没有明确的结论。
像读一首小诗。
要什么明确的结论?
16.08.23/中午
于 T.i.T
P.S.
封面为 2010 年陈英雄执导的同名电影《挪威的森林》,较原著有不少改编,根据电影的节奏删掉了许多剧情,仅保留了渡边、直子与绿子三人这条主线。但是电影效果很不错,甚有村上风味,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
P.P.S. The Beatles —— Norwegian Wood Lyrics
I once had a girl,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
She showed me her room,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She asked me to stay and she told me to sit anywhere,
So I looked around and I noticed there wasn't a chair.I sat on a rug, biding my time, drinking her wine
We talked until two and then she said, "It's time for bed"She told me she worked in the morning and started to laugh.
I told her I didn't and crawled off to sleep in the bathAnd when I awoke, I was alone, this bird had flown
So I lit a fire,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几个小时前,2016 年科幻小说最高奖之一的雨果奖(Hugo Awards)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Kansas City, Missouri)颁奖,来自中国的女作家郝景芳的作品《北京折叠》获得最佳中短篇小说奖。我读书一般不怎么迷某一个类目,今天新闻出来后我才第一次知道这位作家以及这部作品。于是我读了《北京折叠》的中文原版,以及由 Ken Liu (@kyliu99)翻译的英文版——Folding Beijing。
这是部中短篇作品,读完并不需要多长时间。两部读下来我更喜欢英文版的语言,也许是地域差异,读中文版的过程总让我产生“这种语言表达有点奇怪”的想法。好的语言是内容的美丽外衣,像美貌的女子,仅美貌本身一足以让人产生好感。Ken Liu 的译本字字句句忠于原著,读起来像读大多数英文小说一样流畅。中英文版暂时都没有实体书出版,中文版在豆瓣阅读可以免费阅读,英文版在uncannymagazine.com可以找到。
《北京折叠》首先是一部科幻小说,背景设定在未来的北京,这座巨大的城市被改造成可翻转折叠的世界,分三层:
折叠城市分三层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
很明显对应的是上中下层社会,主角是 48 岁的老刀(Lao Dao),第三空间 128 万垃圾处理工的其中之一,他生在第三空间,每天在垃圾站做垃圾分类回收的工作,在可预见的未来里也将一直垃圾处理。老刀所处的世界是不管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向上流动的世界,他抚养了一个捡来的小孩,小孩就要上幼稚园了,老刀需要钱。于是他开始铤而走险,帮助第二空间的人向第一空间带东西。这是一项危险的工作,很可能面临坐牢的风险,但成功了以后赚到的钱却是实实在在的。于是整个小说就通过老刀从第三空间到第二、第一空间的冒险,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十分符合中国现实的“科幻故事”。
总体来说小说节奏紧凑,故事流畅,通过最底层的“老刀逛大观园”式的冒险对中国现实进行了一番辛辣的讽刺。但如果要以“硬科幻”的标准来看的话,这部小说与真正的“硬科幻”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座未来的北京,除了城市可以翻转之外,并没有太多可以体现“未来”的东西,对于硬科幻迷来说,想象过于匮乏。
从写作技巧来说,我始终觉得作者的写法有点奇怪,比如说老刀刚找到彭蠡,想知道怎么从第三空间偷渡到第一空间的时候,几句话里视角在老刀和彭蠡两个人物跳来跳去,读者容易出戏:
彭蠡愣住了,已经有十年没人跟他提过第一空间的事,他的牙签捏在手里,不知不觉掰断了。他有片刻没回答,见老刀实在有点急了,才拽着他向楼里走。“回我家说,”彭蠡说,“要走也从那儿走。”
可以看到第一句彭蠡愣住了的镜头是从彭蠡个人出发的,视角是彭蠡的,但是从“片刻没有回答”开始镜头就变成独立于两人之外的了,下一句“见老刀实在有点急了”则切换给老刀,没有一个连贯的视角与感受。再来看英文版:
Peng Li was stunned. It had been ten years since anyone brought up First Space with him. He held the remnant of the toothpick in his fingers—it had broken between his teeth without his being aware of it. For some seconds, he said nothing, but then he saw the anxiety on Lao Dao’s face and dragged him toward the apartment building. “Come into my place and let’s talk. You have to start from there anyway to get to where you want to go.”
“见老刀实在有点急了”这一句被改写成”but then he saw the anxiety on Lao Dao’s face and dragged him toward the apartment building.”,这样就变成了彭蠡自身的视角,是从彭蠡的眼睛里看到的老刀的脸,不再是“老刀实在有点急了”,整体视角保持了统一和连续。这就是我为什么更喜欢英文版的原因。假如要根据英文版的写法,把视角连贯起来改写,那么可能是这样的:
彭蠡愣住了。十年来还是第一次有人跟他提起第一空间的事,捏在手上的牙签不知不觉被掰断了。他沉默了一阵,没有说话,直到他看到老刀脸上焦虑的神色,才一把拽过老刀,向他家里走去。“到我家里再说。“彭蠡说,”反正你就是要走也是从那儿走。”
语言表达是内容的外衣,表达流畅是挺重要的一环。这部小说写得最好的地方是老刀与小孩之间的深刻感情,老刀面临金钱诱惑时内心苦苦的挣扎是我最喜欢的一段。小说结尾也非常不错,老刀最后成功回到第三空间,面对邻居女孩与房东的争吵:
他忽然想让阿贝不要吵了,忘了这些细节,只是不要吵了。他想告诉她女孩子应该安安静静坐着,让裙子盖住膝盖,微微一笑露出好看的牙齿,轻声说话,那样才有人爱。可是他知道她们需要的不是这些。
这种无奈与无助,读来令人心疼。最后老刀替女孩把钱交给房东,疲累地挥挥手,回自己房间了。这段既潇洒又心酸,“屌丝何苦为难屌丝呢”?其实啊,越是穷苦的人呐,就越是要为难更加穷苦的人,人在这世上都希望展示出自己的价值,为难更加穷苦的人,可以说是最残忍可也最简单的可以满足自己优越感虚荣心的途径了。
16.08.21/下午
于自居
《北京折叠》拿的是雨果奖的最佳中短篇小说,这次《三体 II》角逐的是长篇小说,两者不在一个公斤级的,不存在可比性。虽然我本身觉得《北京折叠》在质量上还不算上佳,但是能有中国作家获奖依然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奖项什么的,应该是有了就高兴,没了也没什么的事情吧。想想东野圭吾曾经十几年空窗无人问津,村上春树 09 年开始年年诺贝尔提名,至今没有获奖呢。

更新: 2018 年 4 月 - Just Focus iOS 版发布啦 | 枫言枫语
用 Swift 写过 iOS App 但是没试过 Mac App,也没试过全部 Storyboard + AutoLayout 的 UI layout 方式,所以这次就做了个小应用练练手。既然要练手就要挑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来做,平时我常用番茄钟来协助专注工作,但是试了几个番茄钟应用感觉提醒不够强烈,我希望有这么几个 Features:
其实第一点才是最重要的,现有的 App 里面,Timeout Free 虽然可以全屏提醒,但是它在开始显示全屏界面的时候是渐变的,其实会很突兀感觉很不舒服,Pomodoro Timer 界面不错操作简单但是中断提醒不够强,我经常不知道一个 Timer 已经结束了。
于是就决定:做一个符合自己需求的全屏提醒应用吧!
既然要做,就要学点新东西,所以我在这个 Mac 小应用里用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都不算新科技,但是各个点都有些可以玩的东西,回头可以整理后分享给大家。XD
现在这个 App 已经在 Mac App Store 上架了,价格免费,欢迎大家下载使用,多提意见。:D

在香港逛书店的时候,有两家书店把《The Girl on the Train》摆在了畅销书区显眼的位置,一开始我以为是《孤儿列车》,但是封面没见过,一想《孤儿列车》的英文名应该是《The Orphan Train》,于是对这本新的畅销书怀起兴趣来。
One for sorrow, two for joy, three for a girl… Three for a girl. I’m stuck on three, I just can’t get any further. My head is thick with sounds, my mouth thick with blood. Three for a girl. I can hear the magpies — they’re laughing, mocking me, a raucous cackling. A tiding. Bad things. I can see them now, black against the sum. Not the birds, something else. Someone’s coming. Someone is speaking to me. Now look. Now look what you made me do.
揭开扉页,哀伤的文字扑面而来,疼痛仿佛夜的柔波,从四面八方向我包围,窗灯昏黄,夜色迷茫,开头不错。故事的主角是 Rachel,她本来与丈夫 Tom Watson 有过一段幸福的时光,却因为一直怀不上孩子而产生争执。Tom 日渐冷漠,Rachel 则开始酗酒,两人最终不欢而散。Tom 娶了离婚前的出轨对象 Anna,两人生了个孩子,继续住在原来的房子里享受天伦之乐。而 Rachel 却从此一蹶不振,工作也因为酗酒而被辞退,住在自己大学好友 Cathy 的房子里,穷困潦倒。Rachel 为了不让 Cathy 担心,每天早上搭乘同一班火车从郊区 Ashbury 前往伦敦市区,假装自己还在伦敦上班。他们以前的家就在火车站附近,每次经过 Blenheim Road 23 号 Rachel 总是心中一阵刺痛,她不愿去看,不想去看,不敢去看,却不得不看,看他们过往的曾经温馨的小房子里,现在却住着他爱着的不是自己的那个人,幸福一如往常。
不远的地方,有另一座一模一样的房子,住着一对看上去很幸福的年轻的夫妻。每次经过火车站 Rachel 总会凝视这座房子,在她的幻想里,女主人是 Jess,男主人是 Jason,他们是 Rachel 曾经的幸福的影子,是 Rachel 幻想中的美好,每天透过车窗观察这对夫妻已经成为 Rachel 的精神支柱。酗酒、跟踪狂式的偷窥,Rachel 已经颓唐如同废人。这就是书名 The Girl on the Train 的由来,一切从车窗上每天的窥视与幻想开始,Rachel 用她的幻想弥补自己失败的人生。终于有一天,Jess 失踪了。
作者 Paula Hawkins 是一位来自英国的女作家,她从小在津巴布韦长大,17 岁时随父亲迁到伦敦并一直生活至今。从牛津大学毕业以后,Paula 成了泰晤士报商业版块的记者,在报社工作期间出版过一些理财建议类的书,也尝试过写浪漫小说,但都没有获得很好的反响。于是她决定尝试更黑暗,更沉重的话题。6 个月的全职写作,她在几乎断粮的情况下写完了《The Girl on the Train》,这部作品涉及酗酒、吸毒、暴力、凶杀,话题感十足。2015 年本书出版后,雄踞 The New York Times Fiction Best Sellers of 2015 榜首长达十三周,也无怪书店会把这本书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前面我们提到作者文笔优雅,文风哀伤,但这不是本书畅销的理由,黑暗沉重的话题,环环相扣的犯罪,真相在层层剖析中渐渐清晰,这才是吸引读者的地方。Rachel 幻想的 Jess 原名 Megan,在她失踪 48 小时之后事件开始登上新闻,Rachel 被警方调查,然而事发当晚 Rachel 一如既往地酗酒,对当晚的记忆一片空白。她只知道有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但是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于是 Rachel 决定帮助她幻想的 Jason(真名是 Scott)查出真相。
本书采用多人物视角切换(POV Shifting)的手法来写,所有章节都是第一人称,章节的标题为当前视角的人名与日期,好处是方便作家轻易地隐藏掉一些重要信息,给读者留下盲点,这样揭示新的线索时容易造成反转。坏处是容易令读者困惑,我一开始读的时候没有留意标题,读到一半觉得怎么好像说的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而且也会给读者入戏带来一定的难度,毕竟你刚刚跟着 Rachel 发掘完一个可疑的线索,立刻就被切换到 Anna 的视角去了。不过读完几个章节适应了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以推理小说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推理成分不算多,谜题的设计也并不高明,好在伏笔埋得比较深,层层反转的感受比较强。不过作者的本意是想写精神濒临崩溃,走向人生低谷的 Rachel 如何应对人性的阴暗,强调的是精神与惊险,所以推理部分的不足可以理解。从人性的挖掘来看,每一个人物都被揭开羊皮,暴露出阴暗的一面,人物本身的故事已够足料,再加上作者极富煽情意味的文笔,给了读者一个不错的情感宣泄。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还是挺适合作为闲适读物,语言流畅易读,英文版词汇量少,文法相对简单,却能制造出动人的效果。但是与它所获得的众多荣誉相比,还嫌名不副实,小说整体的故事框架比较简单,没能设计出足够精巧的谜题,也没有足够惊艳的结尾,甚至可说虎头蛇尾,匆促收笔。故事的格局也比较狭窄,人物不多就那么几个,地点也就是伦敦市区和虚构的郊区两点一线,火车上有个配角我本来期待可以在后期发展成杀手锏结果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非常失望。
好话坏话都说完了,这部作品算在推荐阅读之列,但是请不要抱着“这是雄踞畅销书榜首的大作”这样的想法来读就好。英文版我读的是 Riverhead Books 出版的版本,ASIN 为 B00L9B7IKE,亚马逊中国与美国均有出售。另外,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即将在今年十月份上映,倒是可以期待一下。
16.08.06/夜
于自居
相关阅读:
- 每周读书 #93 Christina Baker Kline——《孤儿列车》
- 每周读书 #86 Gabrielle Zevin ——《岛上书店》
- 每周读书 #71 Andy Weir——《The Martian》)
- 每周读书 #42 S. J. Watson ——《Before I go to sleep》

Hi 大家好,又到了每八期读书一次的书单时间了,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最近更新这么慢,我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回答了一句:
懒?
我在《如何做到每周读一本书?》里曾提到“没有时间”只是一个谁都能用的廉价借口,所以我不会用没有时间作为偷懒的理由,实际上我就是懒。没有更新的日子里我依然在看书,有关注我豆瓣的朋友应该能看到“已读”的书目在增加,但是看完的书我会做好读书笔记才开始动手写书评,没做过笔记就好像没看过这本书一样。(其实是不做笔记就不晓得要怎么写?)
所以我是偷懒在没做读书笔记上?,后面几期里我会更勤奋做笔记,争取把丢掉的补回来?。
本期书单中,故事性最强,设定最吸引人的当属东野圭吾的《秘密》。虽然设定有点脑洞大开:主角的妻子车祸去世了,灵魂附在幸存的小学生女儿身上。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整个故事就变得十分有趣。心理上是自己的妻子,但是脸还是女儿的脸,面对自己的女儿,丈夫还能把她当做自己的妻子来爱吗?女儿总有一天会长大,会拥有自己的人生,难道要让她一直束缚在自己身边吗?但是她的心灵毕竟是自己的爱人啊,难道要看着自己的爱人去爱别的人吗?
这种两难的抉择造成了小说的主要矛盾,东野圭吾在这部作品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我觉得这个想法还是十分令人惊艳的。
再看科幻小说,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与《神们自己》,一是时空穿越,一是平行宇宙,阿西莫夫的想象天马行空,令人大呼过瘾。雅小说方面,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写得美轮美奂,优雅清丽,其中《雪国》一作我们在 5 年前曾作过介绍,这期书单我们介绍的是另外的两部作品:《千只鹤》与《古都》。如果有读者朋友去过日本京都旅行,那么《古都》应当是非常好读的作品,贯彻全书的京都的风景名胜与风俗祭祀,川端康成细腻的文笔让整座古城生动起来。这座在二战中几乎夷为废墟的城市,能够在短短数十年内恢复一座古城应有的气息,与其浓厚的文化底蕴,民众深沉的热爱是分不开的。读《古都》总能梦回京都美丽的古刹,仿佛置身古代,轻抚栏杆,遥望远山隐没在暖暖的夕阳。

?05.may 2016
对很多读者来说,罗生门可能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现在如果一件事情扑朔迷离,涉事各方各执一词,互相矛盾,那么可以称为“某某罗生门”,或者“谁谁身陷罗生门”。不过早期这的意义与我们所熟知的却大相径庭,这个词是怎么演变成今天的含义呢?
每周读书 #122 仿如素净的溪流淌着落樱款款——《千只鹤》

13.may 2016
川端康成获奖的三部作品,美到不可思议,却仿佛虚无缥缈,既没有起伏跌宕的情节,也没有深刻警世的内容,仿佛素净的溪流淌着落樱款款,总想起日本的古寺神社,大概就是那样的感觉吧。

21.may 2016
银阁寺前低吟浅唱的樱花小溪,祇园周边熙熙攘攘的古街窄巷,清水寺里俯瞰京都的崖边舞台,多少年来,京都作为日本天皇的居所,保留了许许多多日本传统之美。
每周读书 #124 没有平行宇宙的时间旅行——《永恒的终结》

30.may 2016
时间旅行真是科幻小说永恒的话题,相较于宇宙的时空尺度,人类的生命与历史真是弹指一挥间。把故事的时间放大到几百年已足以给读者们创造无限的想象,如果这个时间尺度是几十个世纪,几百个世纪,甚至上万个世纪呢?

03.jun 2016
亲眼看着自己深爱的人去爱别人,还要作为“父亲”的角色来祝福他们,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每周读书 #126 少年法保护的是被害者还是罪犯呢?——《彷徨之刃》

17.jun 2016
假如你是受害者的父亲,亲眼看到自己的女儿被凌虐致死的录像带,而由于少年法的保护,两个犯罪少年却可能监禁两三年后就被假释,这种情况下你的心情会是怎样?你怎么可能相信法律是保护受害者的,怎么可能相信警察是站在正义的一边的?
每周读书 #127 The Gods Themselves——《神们自己》

26.jul 2016
假使有一种近乎完美的洁净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利用高效无所不能,人类是否会为之欣喜若狂?假使利用这种能源的代价是世界末日呢?

02.aug 2016
相比于男色话题的私小说《假面的告白》、贞操与欲望斗争的禁忌话题《爱的饥渴》以及死亡与幻灭之凄美的小说《金阁寺》,三岛由纪夫这部《潮骚》确实是清新脱俗的独特之作。
16.08.02/夜
于自居
往期书单:
- [书单] 枫言枫语∙每周读书 113期-120期
- [书单] 枫言枫语∙每周读书 105期-112期
- [书单] 枫言枫语∙每周读书 97期-104期
- [书单] 枫言枫语·每周读书 2015 年度书单

1949 年三岛的成名作《假面的告白》是一部半自传体式的私小说,内容比较阴暗,涉及男色,是禁忌话题;1950 年《爱的饥渴》则讲寡妇悦子本欲坚守贞操,却被公公诱惑,又恋上自家的园丁,最后以凶杀结局,也是个禁忌话题的悲剧;1956 年三岛的代表作《金阁寺》发表,见习和尚沟口有口吃的毛病,始终无法与女人行事,全书充满死亡、凄美之感,最终沟口火烧金阁寺,亦是悲剧。所以在三岛由纪夫的小说作品当中,清新脱俗的《潮骚》算是挺特别的一部。

这部作品的背景被设定在日本三重县鸟羽市的神岛,小说中出现的八代神社、灯塔、哨所都可以在岛上找到。1953 年作家两次前往神岛旅行,9 月开始执笔创作,次年出版。也许因为描写的是纯爱内容,这部小说成为三岛最常被搬上荧幕的作品,樱桃小丸子的偶像山口百惠就曾于 1975 年出演过同名电影,并与男主角三浦友和相恋最终结婚,两人的婚姻曾经热极一时,可以说明星的轶事反过来也提高了原著的知名度。(该电影有所改编但基本忠实于原著,年轻的山口百惠很漂亮,三浦友和也很英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看看。)
小说讲述的是两个纯真男女的爱情故事,在故事中,神岛被称为歌岛,这个小岛上所有人都靠海为生,男的出海打渔,女的则潜水采集。男主角是善良木讷的年轻渔夫新治,某天打鱼归来遇到坐在海滩上的少女初江,在夕阳下光彩照人。初江是岛上大户人家宫田照吉的女儿,新治只是一个贫穷的小渔夫,在这场爱情争夺战中,他的对手是出身歌岛名门的安夫,这样的人设注定了这个故事走的是以弱胜强,青蛙变王子的路线,所以仅从故事情节来说,这部小说乏善可陈。不过换个角度来看,情节引人入胜并不是三岛所长,作家的细腻藏于字里行间。
小说分为十六章,每章篇幅短小,承前启后,圆转自如,其中有几个场景写得非常动人,以时间顺序来说,第一个有意思的场景在初江与新治同在灯塔长家做客时。当时灯塔长夫人刻意提及自己的女儿千代子喜欢新治的事情,回家的时候初江生气地不理会新治。
这种单纯的小情绪在三岛笔下显得天真毫不做作,新治紧追少女身后喊道:“喂!喂!”
尽管他叫喊,少女并没有回头。年轻人无奈,只好默然地跟随在少女的后面。
道路被松林笼罩,又漆黑又险峻。少女接着小手电筒的光柱照亮前方,步子变得缓慢,新治不知不觉地走在她的前面了。随着轻轻的叫唤声,手电筒的亮光像腾飞的小鸟,倏地从树干飞向树梢。年轻人机警地回过头来。他马上把摔倒的少女抱了起来。
简直是电影里的画面!在 1957 年,电视电影可不像今天这般流行,现在看来《潮骚》的桥段可能已被用滥,但是在小说发布的时候还算新奇。桥段可以随着时间推移不再流行,但是通过三岛的文字把这些故事讲述出来,作家带给读者的那种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心里波澜万丈的感动却是超乎桥段之外的了。
比如全作的中间高潮部分,新治与初江相约在山上废弃的哨所见面,那是他们相识的地方,可那天却闹起了一场暴风雨。少年“不习惯猜疑的这颗心,从未曾怀疑过女子会不会冒着这暴风雨天赴约”。抵达哨所少年已全身湿透,他升起了火堆静静等待少女的出现,慢慢把头靠在膝盖上睡着了。
醒来时一个半裸的少女低头站在篝火旁,低垂的双手拿着洁白的胸衣在烤火。新治装睡偷看,少女发现后居然说:“不许睁开眼睛!”而年轻人居然就忠实地禁闭双眼。两人最终没有做出什么,他们心中对道德观念抱有一种盲目的虔诚。这一段看得令人忍俊不禁,回想起金庸小说里温软娇嗔的女主角们。谁都有过年轻懵懂的岁月,三岛写这部小说,定是满怀青涩的心情在写,真挚得可爱。
最后一个精彩的场景则是新治随初江的父亲宫田照吉的渔船出海见习,在海上遇到可怕的台风,波涛在翻滚,狂风在怒吼,面对浩瀚无垠的狂暴海洋,人是如此渺小,自然是如此可怖!渔船靠几根钢索保持稳定,此时一根钢索断了,船长在甲板上猫腰大声说道:“有人愿意来把这条保险绳系在对面的浮标上吗?”
风的呼啸,保护了四人的沉默。
…新治用爽朗而明快的声音喊叫起来。这时候,在黑暗中可以看到他的洁白而美丽的牙齿浮现了出来,他的确是微笑了。
“我来!”
新治跃入暴风雨中与自然搏斗,把全书故事推向最高潮,等他完成任务游回渔船,一被人拉上甲板就瘫软在地。最终新治凭借在渔船上英勇的表现赢得初江,作家给了故事一个圆满美好的结局。这部小说也是三岛难得的态度积极向上的作品,前文我们提到的几部作品均是悲剧结尾,唯有《潮骚》贯穿一种朴素的美好,在阅读时频频忆起年少的日子,简单得美好。
总体来说这部小说的情节普通,桥段在今天已经屡见不鲜,不过作家的文笔相当不错,多数章节的结尾都有长镜头式的延展,像川端康成在《千只鹤》中所写的夕照下镀成金黄的街道,描写十分精彩,以雅文学的角度来看文笔值得欣赏,以通俗文学的角度来看缺乏吸引力,阅读起来需要一点耐心。
《潮骚》这个书名的意思是“?海潮的声音”,英文译为 The Sound of Waves。有人说三岛在写作前一年去过希腊旅行,称这部小说是罗马历史故事《达夫尼斯和赫洛亚》的现代版,但是 Google 并没能搜索出三岛原话的出处,而且《达夫尼斯和赫洛亚》的情节与《潮骚》差得也比较远,除了背景同样在海岛上,同样有两个男子喜欢同一个女子之外再无共通之处,所以对于这个说词,本人持怀疑态度。
枫影所读的版本为唐月梅老师翻译,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实体书,ISBN 为 9787532764785,z.cn 并没有 Kindle 版出售,有点可惜。
16.08.02/下午
于自居

石油毋庸置疑是当今世上最重要的能源,人们无法想象当石油枯竭时,这个世界将退化到怎样可怕境地。所以人类从未放弃过对新能源的寻找,假使此刻有一种近乎完美的洁净能源,不仅无污染而且无消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利用高效无所不能,人类是否会为之欣喜若狂?假使利用这种能源的代价是世界末日呢?1972 年阿西莫夫出版的《神们自己》(The Gods Themeselves)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末日启示的故事。
整天窝在实验室埋头钻研的科学家哈兰姆(Hallam)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自己桌上一瓶放置了二十年的钨(W)产生了奇怪的变化,他问同事狄尼森(Denison)是否有人碰过,结果狄尼森傲慢地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它变了?”哈兰姆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于是他很较真地对这一小瓶东西做了研究,发现这些钨竟然变成了钚(Pu)的同位素 Pu-186,这种元素有 94 个质子和 92 个中子,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是不可能存在的东西!而经过多次检测,这东西竟然开始对外辐射电子释放能量,而且越来越强……
后来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有另一个“平行宇宙”的智慧文明的存在,只要在某些地方放置钨,就会被他们置换成不稳定的钚-186。哈兰姆以此提出《两个宇宙的下坡路》理论:两个宇宙中的强相互作用力是不同的,另一个宇宙中的强相互作用力比我们这里的要强很多倍,这就意味着质子更容易克服电磁斥力结合在一起,而原子核保持稳定所需的中子也就更少,所以钚-186 在他们那里是稳定的,但是到了我们这里则质子太多了,就会对外辐射正电子释放能量。同样,我们的钨被传送到平行宇宙之后也成了不稳定的东西,也会对外释放能量。这样我们就建立了一个“电子通道”,可以给两个宇宙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哈兰姆因为这一“发现”已经成为人类世界的“神”,他是“电子通道之父”,人类在短短数十年时间里,依赖于电子通道的能源已经做了很多事情,哈兰姆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个权力熏天的人。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这个通道传递的东西,是否真的如哈兰姆所说的,只有纯粹的能量呢?在两个平行宇宙互传能量的事情听起来是不是很像传说中的永动机?而“热力学第二定律”有云:
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前面我们提到平行宇宙的强作用力比我们宇宙的要强很多,在电子通道传递能量,我们的宇宙增加电子的同时,两个宇宙的强作用力也会向中间点趋于平衡!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宇宙的强作用力会越来越强,核聚变会越来越容易,而太阳这个无比巨大的核聚变反应堆,总有一天会爆炸!而且爆炸带来的影响会传播出去,越来越强,到时不仅太阳系,银河系,很可能我们整个宇宙都会走向末日。
“太阳爆炸”这件事情,科学家拉蒙特(Lamont)穷尽一生都在努力宣传这个思想,试图停止电子通道的运作。但所谓的世人,却总是更愿意相信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什么时候会爆炸呢?一万亿年?一万年?即使跟《三体》一样只剩下两百年了,那又如何呢?只要我死之前还没有爆炸就好了。
《神们自己》这个书名,我一直以为写的是神的故事,但其实作者是引用自 1801 年德国戏剧家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写的以圣女贞德为故事内容的悲剧——《奥尔良的姑娘》(The Maid of Orleans)里的一句诗:
[德] Mit der Dummheit kämpfen Götter selbst vergebens
[英] Against stupidity, the gods themselves contend in vain.
[中] 面对愚昧,神们自己,也缄口不言。
这个书名乍看有些莫名其妙,读罢全作才知道是讽刺这些所谓的“世人”,即使世界末日也好,电子通道是绝对不能停下来的。
第一节里所介绍的平行世界与电子通道,但对这个故事来说只是个开头。这部小说延续了阿西莫夫一向硬科幻的作风,平行宇宙与不同的物理法则都是想象出来的东西,想象出全新的世界不难,难的是如何把这些想象写得逻辑自洽,自圆其说。阿西莫夫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这些科学原理,讲质子中子如何不稳定如何释放能量的时候,如果不翻阅高中物理基础的话是不好理解的,这就是硬科幻的特点。
这种写法也筛选了读者,不是所有读者都会一读到硬科幻就兴致勃勃的,大篇幅的解释以及构建一个全新的世界,如果操控不当反而会造成文笔啰嗦,篇幅冗长。这部小说在出版当时分为三个部分,在两本科幻杂志上连载,三个部分主线连续,却又相互独立,合成单行本之后,各个部分之间完全不同的场景与人物会让读者有些吃力。第一部分读者跟得好好的主角怎么到了第二部分就消失了?主角变成外星人了?而且跟我描述外星人的世界做什么?跟主线有关系吗?
如果独立地看,第二部分“神们自己”描写的外星人的生活环境也好,三性社会也好,是很有趣的设定,但是这部分有大量的描写是为了构建这个异星社会而作的,跟主线可以说几乎没有关系。这个问题在第三部分也存在,第三部分把场景拉到了月球社会,为了构建一个真实的月球世界作者也费了不少心思去描写月球社会的生活,单独地看可能很有意思,但对主线毫无推动。所以这样的写法是一定会让读者感到困惑与郁闷的,除非你是一个科幻迷,一读到没有听说的体验就很兴奋,否则可能会像我一样觉得无语。
抛开这些问题,仅主线来看,这是一个拯救宇宙与世界末日的故事,写得很有张力,价值观方面涉及不同宇宙不同智慧文明的道德挑战,到底是利他还是利己,在灾难的抉择前,两个智慧文明都经历过痛苦的挣扎。空间尺度上,平行宇宙且不论,单是物理法则的侵透已十分可观,分分钟把一个银河系囊括在内,时间尺度倒是不大,大概数十年光景,足以写出一个近未来的世界。有时候不得不佩服作者大胆的想象,连宇宙大爆炸 Big Bang 都能牵扯到小说中来,真是匪夷所思。但是科幻小说不就是应该这样的吗?既要有大胆的想象,又要能自圆其说,也正因为这样,阿西莫夫才一直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科幻小说家。这部《神们自己》虽然不算作家的代表作,却也拿下了 1972 年的星云奖和 1973 年的雨果奖。时隔多年,这部小说仍然不失为值得一读之作。
16.7.25/夜
于 T.i.T
====
Q: 为什么 Dua 一直坚持要停止电子通道,拯救人类世界,却在三人合为一体之后就改变主意了?
A: 一开始我也看不明白,后来看了英文 Wiki,我的理解是这样的:Dua 他们三个在 Sex 的时候会合为一体,这期间长达数小时到数天时间,而且记忆全失,而最后一次融合则合成了一个长老(Hard One)。说明 Estwald 就是他们 Sex 时的形式,他们 Sex 时就会变成 Estwald,只是没法永久存在,所以一旦结束就会有三个人格独立存在。而最后一次融合则把他们永远合成一体了,于是 Estwald 就回来了,三个人格融合后的那个人,不再单纯地以情者的角度去思考了,相对于另一个世界的安危,他们自身宇宙的生存才是最重要的。

Hi,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最近在外出差,所以欠了一周的读书(笑)。在开始今天的“每周读书”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个在日本非常有名的少年犯罪案件——女子高生コンクリート詰め殺人事件(女子高中生水泥埋屍案)。
1988 年 11 月至 1989 年 1 月,日本东京足立区几个未成年少年(日本法律规定 20 岁成年)对一名女高中生进行绑架、监禁、强奸、谋杀最后藏尸,事件之严重,手段之残忍令人震惊。最早知道这个事件是枫影还在上学的时候,在网络上偶然看到鎌田洋次改编的漫画,结果越看越沉重,令人又恨又怕。恨的是罪犯的手段太过残忍,即使是漫画也令人难以置信,怕的是为首的少年以威胁恐吓的手段逼迫其他人协同犯罪,这种校园霸凌的事情在学校里面非常普遍,让枫影想起小时候被欺负的情景,心有余悸。这个案件本身已经极具震撼力,而由于犯罪的全是未成年人,在日本少年法的保护下,被告的量刑很轻,一审给了 17 年、8 年、5 年和 2 年,而事实上被告一般监禁几年后就可以假释出狱了。受害者家属不服判决而上诉,终审基本维持一审判决,这样的结果在当时掀起激烈的讨论。而且由于少年法的保护,几个被告的名字是不公开的,后来才由《周刊文春》曝光了罪犯的所有个人信息。(详情可以参考维基百科,或者知乎话题日本最凶残的杀人案件是哪一件呢?)
少年法的出发点是道德至上:
“这个世界多一个好人就少一个坏人。”
“未成年人心智还未成熟,需要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很多人也许觉得这样的想法有道理,但那只是因为事件没有发生在你身边,假如被害者就是你或者你的亲朋好友呢?你还能这样轻松地作出给加害者自新机会这样崇高的宽容吗?相信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想要杀死凶手”这样的心情恐怕会自然而然地浮现起来。2014 年东野圭吾的作品《虚无的十字架》就讨论过废除死刑的话题,被害者家属的心情谁来照顾呢?当时这部作品枫影觉得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导致结尾模棱两可,而就死刑与否来说,其实话题的重量还不够沉重。
本周我们介绍 2004 年东野圭吾出版的《彷徨之刃》,内容涉及少年犯罪,手段之残忍,犯下罪行之数量,足以令人义愤填膺,假如你是受害者的父亲,亲眼看到自己的女儿被凌虐致死的录像带,而由于少年法的保护,两个犯罪少年却可能被判决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不会曝光姓名,监禁两三年后就可以假释,这种情况下你的心情会是怎样?你怎么可能相信法律是保护受害者的,怎么可能相信警察是站在正义的一边的?
带着这样矛盾与绝望的心态,受害人的父亲长峰重树踏上了为女儿复仇之路。长峰是成年人,如果真的复仇成功杀了两个犯罪少年,法院的判决绝对不会手软,而且即使复仇前就被捕,还将面临蓄意杀人未遂的指控,量刑也不轻。但是如果犯罪少年自首,基于少年法的保护,他们只需要在感化院呆上两年就可以出来了,到那时,这个社会已经淡忘了这个案件的存在,罪犯的名字也不会公开,移居到别的城市又可以重新开始,这个社会的法律到底保护的是被害者还是加害者呢?
在《彷徨之刃》中,作者的态度不像《虚无的十字架》一样摇摆不定,而是一开始就认为现在的法律,不仅是少年法,都太过偏袒加害者了。就连负责调查案件抓捕长峰的警察内心也是万般纠结,论职责抓捕杀人犯是警察应该做的事情,但是一旦把长峰逮捕归案,罪犯就可以像没事人一样伤害了他人却逍遥法外,这个世界是怎么了?作者通过这部小说对少年法过于保护罪犯这个话题发出强烈的声音。
东野圭吾的小说多数都是三幕结构,开篇就是第一幕,以事件的发生为契机把故事推入第二幕,主角如果是警察或者侦探则面临棘手的破案过程,第三幕自然是以重要线索为转折,把故事推到揭示真相的最后阶段。在《彷徨之刃》中,作者依然采用三幕剧结构,以女儿参加烟火大会后迟迟不回家最后发现被弃尸为重要事件,把主角长峰推进复仇的不归路。第二幕开始后,本来应该代表正义的警察,却内心万分矛盾,逮捕长峰到底是对是错呢?故事的主线就是长峰和警察比拼哪一方先找到凶手,最后以长峰的复仇和警察的抓捕进入尾声把故事推到最高潮。这部作品是 2004 年出版,《嫌疑人x的献身》是 2005 年出版,2006 年拿奖,相较之下,这部作品的诡计没有《嫌疑人》那样深刻,但此时毕竟是作者迈向创作巅峰的时期,抓住的话题已足够吸引读者,诡计的设定几乎只是辅助,可以说这部作品和推理小说已经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不失为一部吸引读者的畅销小说。
总的来说《彷徨之刃》的话题是比较有深度的社会话题,结构与叙述都有东野圭吾一直以来?的流畅易读,算是一部不错的作品。但是推理诡计的设定在这部作品里显得很弱,可以说这部作品已经不是推理小说了。
16.06.17/下午
于自居

最近在三藩呆了一个月,三藩(San Francisco)既指一个城市也指和周边几个城市一起的地区,称为旧金山湾区(Bay Area),这里是美国华人聚居的地方,也是著名的硅谷(Silicon Valley)所在地,三藩市区有很多创业小公司和相对规模还没那么大的公司,比如 Yelp, Twitter, Uber 等等,但是现在市区房价已经很恐怖了,开始有公司也都搬到相对郊区一点的 Palo Alto, Moutain View 和 Cupertino 那边去,而这几个地方就是 Google, Apple, Facebook 等公司所在地了。
美国文化和中国的区别还是挺大的,今天给大家介绍两个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地方。
在这呆了一个月,绝大部分人都很 Nice,常挂在嘴边的除了 Excuse me, Sorry, Thank you 之外,就是 How are you doing 了,这句话是打招呼最常见的英文,无论是坐 Uber,酒店 Check in,超市买单等开头都会问候一句。那么这句话怎么回答呢?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有美国同事跟我问好的时候我还傻乎乎地以为人真是问我在干啥,回答了一堆噼里啪啦有的没的,后来发现不太对劲之后 Google 了一下才知道真的只要回答 Good 就可以了。根据我的观察,大多数国内的朋友在不熟悉英语环境的时候,都会很认真地回答这句话,即使比我先到美国呆了一个星期的朋友也是这样,没有意识到这句话仅仅是一个问候(笑)。
那么这句话怎么回答呢?下面举个例子:
-How are you doing?
-Good, how are you doing?
-I’m good, thank you.
就是这么简单,几句话像三次握手,握手完了你就可以开始噼里啪啦讲一大堆有的没的瞎扯淡了。有时候餐厅的服务员在你吃东西吃到一半的时候也会跑过来问你:
-Is everything OK?
-Good, thank you.
记得回复一句带 Thank you 就好。至于我们课本上的这种经典句式:
-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在这里是很少见的,至少我没见到一样的。How are you 也是可以用的,不过比 How are you doing 用的少。类似 and you? 的用法也有,比如:
-Have a good day!
-you, too.
这种很常见,一般你要离开超市或者下车就会用到。那如果别人跟你说 thank you 呢?你有几种回答可以选:
-You are welcome.
-No problem.
-Of course.
-No worries.
这几种是很常见的回答。其中 ”No worries” 是很有趣的表达,worry 在这里要用复数,虽然没搞清楚为什么一定要复数,不过是个很多人使用的词,相当于 No problem。一般没人用 No worry, 如果真想用单数,你可以说 don’t worry。
小费在美国无处不在,这点跟我们国内的消费文化不太一样。国内的朋友可能一开始在美国玩还不太习惯给小费,因为我们在国内吃饭住宿的时候,服务员的工资都是由餐厅酒店直接给的,我们支付的费用就已经包含了服务员的工资,我们的邻国日本也是一样的。但是美国就很不一样,很多服务员仅仅是领最低保障工资,或者干脆没有基本工资,小费就是给服务员的工资。所以如果你在一家餐厅吃饭不给小费,那就相当于让服务员提供服务但是不给钱,就是吃霸王餐嘛。反过来想,小费其实是把本来被强制征收(比如国内把这项费用包含在菜价里或者写清楚 20% 的账单)的消费交给顾客,顾客想给多少可以自己决定。
明白小费的重要性之后,下面我们来看看小费是怎么给的吧。
1. 餐厅消费
一般来说快餐是不需要给小费的,比如这里有名的 In-N-Out Burger,在前台点餐完就已经支付所有费用了。在美国的快餐店,吃完东西一定要自己收拾,一般会有扔垃圾和放餐盘的地方,国内的 M 记和 KFC 也有这样的地方,但是可能是一开始入华的时候走的是高端路线,所以大家习惯了不收拾,其实并不是太好。在美国和日本的快餐店吃完快餐都是一样要自己收拾干净,由于服务员只需要负责点餐和制作汉堡,偶尔擦擦桌子(如果是美食中心有商场的清洁人员来擦桌子),所以这样的地方是不需要给小费的。
需要给小费的地方一般会有服务员带你入座,中间会过来问你食物怎样,is everything OK? 还会给你倒水,加咖啡之类的。截至目前(2016-06-11)三藩普遍的小费水平最低是 15%,觉得好的可以给 18% 或者 20%,一般来说如果去餐厅的人比较多,比如一桌超过 5 个人,就必须给 20% 了。有些餐厅在买单的时候会给你算好各个百分比是多少,不过多数得自己算好。
买单的流程是这样的:
有小部分餐厅可以直接到收银台买单,不过比较少,目前我只见到一家越南餐馆是这样子的。
2. 酒店住宿
酒店住宿也是需要给小费的,一般我每天早上会在床头放 1-2 dollars,视房间使用情况而定,如果比较脏乱就给多一点吧,服务员也挺辛苦的。如果你是在一家酒店连续住宿多天,比如一两个礼拜的,那么你可以选择隔一天或两天让人打扫。如果房间里有什么绿色保护环境的卡片之类的,你可以挂在门口,这样服务员只会帮你倒垃圾,不会做整理床铺等其他事情。如果没有这种卡片,那你可以把 Do Not Disturb 挂门上一整天,反正一般人住酒店房间也不会真的脏乱到哪里去。
以上就是我在三藩呆的这段时间觉得比较实用有有意思的地方,希望对大家到三藩玩的时候能有所帮助,Thanks.
16.06.11/下午
at Holiday Inn San Francisco-Fishermans Wharf

每个一段时间一定会出现在“每周读书”里的东野圭吾,这位在今日功成名就的畅销书作家自身的成长经历就是一部有趣的小说。1985 年 27 岁的东野圭吾凭借《放学后》拿下江户川乱步奖,随即在次年辞去自己本就不喜欢的工作,跑到东京当职业作家。他知道得奖后的第二本书可能销量不佳,但是却想不到竟会遭遇长达十余年的空窗期。我不清楚作家当时是怎么挺过那段艰苦的岁月的,但是假使我是一个全职作家,十余年内卖不出书却还坚持写作,这真是太难了,恐怕自信心在前几作销量惨淡与大奖无缘的时候就消磨得差不多了。
《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这些耳熟能详的代表作已经是东野圭吾后期的作品了,但即使《白夜行》也没能获得直木奖,直到《嫌疑人》的出现才把东野圭吾推向职业生涯的巅峰,这两部小说“每周读书”以前都有介绍过,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 1998 年,东野圭吾距出道作《放学后》 13 年后,终于再次获得大奖的作品——《秘密》。
不管是生涯巅峰之前还是之后,作家一直在探索寻找新的话题新的形式,有时候这种探索的成果会以颇具新意的想法呈现在作品当中,有时候却可能有点过头写出像三流青春小说的结尾。90 年的《宿命》涉及前沿科技的脑科学的话题,96 年的《恶意》讨论了校园暴力话题,同年的《平行世界·爱情故事》既有平行世界的因素也有脑科学元素的融入,2001 年的《单恋》讨论了性别认同的话题,2006 年的《红手指》指出日本社会的养老问题,2012 年的《解忧杂货店》直接用超自然因素来做结尾,这些作品除了《宿命》还没介绍之外其他几部“每周读书”都介绍过,总的来说我认为东野圭吾并不擅长写神秘话题和科幻主题,如果只是讨论社会话题作家往往能写出令人感动的故事,但是一遇到科幻就会觉得有点缺乏说服力了。对于这种话题的处理,最好是把它当做背景设定或者模糊化处理,毕竟写的不是硬科幻也不是恐怖小说,只要读者接受了这种设定,就能发展出日常生活所无法想象的故事来。
《秘密》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神奇的设定,在这部作品当中,作者用上了“灵魂附体”。如果作家是冲着“灵魂附体”之后大家的反应,主角如何去解决面临的种种困难,那就是青春冒险小说,不值一提了,这部作品厉害的地方就在于“灵魂附体”之后产生的一系列我们平时根本遇不到的道德伦理问题。
小说的主角平介是一名普通的白领,他有个漂亮贤惠的妻子直子,有个念小学的女儿藻奈美,三个人组成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但是故事一开始就是妻女出车祸的转折,二人回娘家的路上乘坐的大巴因为司机疲劳驾驶坠崖,妻子拼命保护住女儿,身受重伤,女儿也成为植物人。在医院弥留之际,直子要求看女儿藻奈美最后一眼,就这样拉着女儿的手永远地闭上了双眼。而这时候女儿竟奇迹般醒转过来!
于是闹剧开场,故事被推入第二幕,直子的灵魂在已经成为植物人的女儿藻奈美身上复活了。一个成人的灵魂要去适应一个小学生的身体,适应一个小学生的生活,这已经足够奇幻,更惨的时候夫妻二人要如何面对这个事实?对于平介来说,直子的灵魂虽然回来了,但是他面对的可是自己的女儿呀。公元前的埃及法老王为了继承人血统的纯正会娶自己的女儿或者姐妹为妻,但是在现代的日本社会是怎么也接受不了这种奇怪的伦理的。主角可谓是啼笑皆非,又喜又悲。
喜的是原以为会同时失去妻女,但是女儿的身体和妻子的灵魂却都复活了,某种意义上一家三人又可以团聚了,悲的是妻子的灵魂在女儿身上,他又怎么可能去爱上自己的女儿呢?更长远的想,现在女儿的身体还是小学生,但是她总会长大,会重新经历一次人生,是要放手让她去恋爱吗?在经过第一阶段的不知所措之后,直子下定决心不浪费这次重来的人生,要替女儿好好地活下去。于是她开始努力学习,要弥补自己年轻时浪费青春的遗憾。在这过程中平介会看着直子慢慢成长,她会认识很多人,会有很多故事。他已经人到中年,可以为了直子“单身”下去,但是直子现在可是一个前途光明的孩子,要限制她的自由让她永远陪伴自己吗?
在故事的最后作家给出了他的选择,是一个比较出乎意料但是令人感动的结局。有朋友说为什么他们两人不到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算了,我觉得光是年龄差距他们就已经足够引人注目了,而且主角的内心根本接受不了把女儿当成爱人这样的事实,从一开始发生“灵魂附体”,这两个彼此深爱多年的人就已经注定了要经历一场长时间的缓慢的悲剧。
亲眼看着自己深爱的人去爱别人,还要作为“父亲”的角色来祝福他们,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16.06.01/下午
at A Eastern Legend

时间旅行真是科幻小说永恒的话题,相较于宇宙的时空尺度,人类的生命与历史真是弹指一挥间。抛开结尾仓促的时间流逝,《三体》在主线部分把时间放大到几百年之间都足以给读者们创造无限的想象,如果这个时间尺度是几十个世纪,几百个世纪,甚至上万个世纪呢?
这周我们介绍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永恒的终结》,这部作品就大胆地将时间尺度从 100 个世纪放大到 10000 个世纪,这种跨度很危险,容易信马由缰,天马行空,一不小心情节就要崩掉。所以作家很机智地把故事主线放到一个叫做“永恒时空”的地方,这个地方的人掌握了足够的科技能力可以穿越时空但是不受穿越带来的影响,所以这个时空里的人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差异也不会很多。一般来说穿越时空一定会带来蝴蝶效应,这种效应就像涟漪一样会变得越来越大,穿越者自身的世界也会受到巨变而产生时空悖论,所以许多科幻作品使用多个“平行宇宙”来自圆其说。但是阿西莫夫的这部小说却不,可以说在这部小说里只有两个“平行宇宙”,一个是绝大部分人所处的“现实时空”,另一个就是不受时空穿越影响的“永恒时空”。由于穿越时空产生的后果可能几乎没有影响也可能影响巨大,旅行者可能穿越一次并没有见到任何人留下任何改变,也可能间接导致某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挂掉整个世界重写,所以时间旅行是一件非常谨慎的事情。由于“永恒时空”的人有能力不受影响,所以他们事实上掌握了可以改变“现实时空”的能力,他们称之为“变革”。为了精确测量变革带来的影响,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职位各自负责不同的事务,其中最重要的职位有三个:
1. 观察师
负责观察现实时空的整个历史进程,要求绝对客观冷静地汇报自己的观察所得,从而得到完全纯粹的数据,用来交给计算师进行计算。
2. 计算师
计算师利用高科技计算机对观察师交付的数据进行计算,从而决定在什么时间点以什么样的事件进行“变革”,大部分时候他们只需要进行“最小程度变革”就好,比如避免人类进入第三次世界大战,避免人类因为全球核战而灭亡之类的。有的时候过了几百个世纪人类变成以秃头为美之类的不符合我们现在的人看上去的奇怪的价值观,也有可能被“变革”掉。
3. 时空技师
负责进行变革的人,计算师会告诉他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事情,时空技师(名字翻译有点囧)只要负责执行就好。由于他是亲自动手实施变革的人,通常会造成原本存在历史上的许多人凭空消失,所以时空技师既是地位非常崇高也是很不受人待见的职位。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发现有些不妥了,“永恒时空”里的人简直就是上帝啊!而且,这些人都是从“现实时空”的不同时间点选拨出来,培训淘汰最后上任的,明明都是一样的人,凭什么他们就能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决定是不是把“现实时空”的人消失掉呢?这个问题也是这部作品的核心冲突,小说的英文名叫做 The End of Eternity,Eternity 就是永恒时空,所以书名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小说写得就是永恒时空的终结。
整部小说看下来时间尺度足够令人乍舌,不过空间上就泛善可陈,基本上剧情都围绕着几个主要角色展开,少有大场面。但是故事的盲点设计得不错,结尾的反转有意思,但是全书节奏有些拖沓,从主角意识到事情有点不对劲开始,进行得有些平平无奇。时间的跨度有 10000 个世纪,但是真正涉及的时间可以说只是简单地分割为近未来和超未来两个部分,可以说是把在普通故事的基础上套了个科幻的背景。
事实上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灵感来自小说最末尾的情节,我们知道 1945 年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正式应用的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标志性蘑菇云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极为震撼的印象。1953 年,阿西莫夫在翻阅旧杂志的时候看到一本 1932 年的杂志上竟然刊登了一张蘑菇云照片!当然就把作家给吓到了,然后他仔细一看,其实只是美国黄石公园的 Old Faithful Geyser 喷泉的照片,虽然只是虚惊一场,但是作家灵感突现,下笔成书,短篇小说版的《永恒的终结》诞生了。作家拿着这个短篇去投稿被拒,于是愤而改为长篇,最终与 1955 年顺利出版。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界地位崇高不可忽视,他创立的机器人三定律至今仍左右着我们熟悉的好莱坞科幻大片。《永恒的终结》也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比较中规中矩,前半部分比较需要耐心,越往后就越令人兴奋,还是值得一读的。
16.05.29/下午
At A Legend of Tomorrow

没有东京银座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京都最多的是古色古香的低矮和屋。银阁寺前低吟浅唱的樱花小溪,祇园周边熙熙攘攘的古街窄巷,清水寺里俯瞰京都的崖边舞台,多少年来,京都作为日本天皇的居所,保留了许许多多日本传统之美,这种美是一脉相承的。二战期间东京和京都都遭到毁灭性打击,东京在战后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而在废墟上新建起来的京都却保持了日本传统的样式,仿佛缓慢行走的古老电车,开过身前留下叮叮余响,又似龙钟老人,走起路来步履蹒跚却踏出黄花朵朵。京都的地铁很糟糕,京都的公车直到几年前才终于让 IC 卡通用,在这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国家里,京都真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1961 年川端康成已 62 岁,他动身前往京都,开始小说《古都》的创作,7 年后凭借这部作品以及《雪国》、《千只鹤》,拿下 1968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相比于前面两部作品,《古都》这部小说没有爱情故事,也没有性描写,《古都》的主角是京都绸缎庄老板捡来的女儿千重子,故事在落樱凄美的晚春开始,这位正值青春年岁的多愁的少女,为自己的身世感到悲伤。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她遇到了自己的孪生姐妹,而这位妹妹的遭遇与自己截然相反,她被杉木场的主人收养,在山里常年做着辛苦的体力活。
《古都》的故事感十分平淡,川端康成的小说一贯故事性都不会很强,不会像畅销小说好莱坞大片一样追求各种酣畅淋漓的刺激。川端的文笔就像静静流淌的小河,没有波澜万丈,只有涓涓细流,沁人心脾。《古都》的美可以说是作家的最高代表,作者为了写这部小说特地在京都生活了一段时间,京都是日本传统节日最多的地方,日本的节日都称祭,有些节日是真的从古代流传下来,也有一些是为了纪念古代的人事而由后世创造。一直到今天,京都还有所谓的“京都三大祭”,分别是葵祭、祇園祭和時代祭。京都古刹神社遍地,这些节日构成了京都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今天你在京都旅行,还可以看到穿着和服的女子,非常大方,在国内穿着汉服怕是要惹来不少目光。
《古都》这部小说的成就主要在日本人独特的审美,物哀,幽玄,侘寂,这三者是后人研究日本文学时给总结的三种审美观念。《古都》的物哀表达很明显,明明是落英缤纷赏花的好时节,多思的少女却发出“多么凄美”的感慨。千重子在整部作品中都是忧愁的,赏花愁,看节日游街也愁,与妹妹相见愁,与妹妹分别更愁。
日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这点与中国是类似的,但是比中国的文化要更加地保守含蓄一点,以至于很多时候非常难以读懂对方想要表达的真正的意思。川端康成的隐晦是出了名的,在这部小说里,他也是用自己一贯的手法,把人物应当如何表现直接表现给你看,不加修饰说明,以至于一下子你可能就傻了眼不明白角色做出这个动作说出这句话是意欲为何,还得倒带再看一遍。但是这也是作家的魅力之所在,所谓欲言又止,便是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比如在提及千重子的母亲对父亲的态度时,其母亲刻意不提起其父不喜欢的话题,轻描淡写地带过,既体现日本传统女性的温柔体贴,也体现男权社会男性地位的不可一世,更体现其母的软弱的形象。读者可以不必在意识中想到所有这些事情,但是读过就肯定会留下这位温柔软弱的传统日本女性的形象。所谓小说塑造人物的诀窍,与其直接写出来人物多么多么厉害,还不如写他都做了些什么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古都》提及的京都的节日是非常多的,三大祭自然是重点,作家把三大祭写得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再加上许多熟悉的京都的地名,古寺神社的名字,在清水寺舞台看京都的日落,“春天,西山柔和的暮色,几乎把京都的半边天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霞光。”如果不是在京都生活过,对京都的各种文化古迹有所了解,是没办法把这些东西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不止是节日与古寺,连当地人请七尊布袋神回家,每年初午一尊,中间如果家里死了人就要重新来过这样的细节都写了出来,读来仿佛坐在京都小屋的庭院里,在树影摇曳之间听着风声鸦声流水声,京都啊,京都!
京都的美是素雅的,仿佛给人一种荒凉的病态的感觉。在幽雅的小路间转角晚霞披上天空,沉静如落叶坠地,清雅似檐雨初霁,京都的美是透着日本传统文化的美,是皇家常年式微的哀伤,是尊敬神明的虔诚,是古都朴素的尊严。
川端康成的这部《古都》是获奖三部作品中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毕竟写的是京都,毕竟写的是日本最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地方,而且是优雅的传统。不是叫做传统的就是好的,也不是所有的老物都能叫做传统。
16.05.19/夜
At Aloft, Cupertino, CA

《千只鹤》的译名可能大家有点陌生,翻译成“千纸鹤”或者“千羽鹤”就很熟悉了。这部作品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获奖作,同时得奖的还有他的另外两部作品,《雪国》和《古都》。三部作品枫影读的都是叶渭渠、唐月梅夫妇的中译版,唐月梅老师翻译过三岛由纪夫的多部作品,之前每周读书介绍的三岛的作品都是唐月梅老师的译作。
数年前每周读书 #28 期介绍了《雪国》一书,虽然故事情节已经模糊了,但是还能记得素净的雪国,仿如世外的温泉小屋,弹三味线的艺伎。川端康成的这三部获奖作品,故事性都不是很强,但是都柔美得不可思议,仿佛溪上落樱款款,艺伎打开木窗,外面的世界银装素裹,屋里还有一种睡眼惺忪的迷蒙,提起《雪国》我大概还能有这么一个印象。
说起《千只鹤》,能够留下印象的,却不是主人公菊治在茶会邂逅的稻村小姐小包上纯洁的千只鹤,而是数次菊治在回家的电车上,看着黄昏夕照下的城市,街道如镀金色,阳光有些刺眼,却梦幻中透着神秘。一次是稻村小姐在家里等着自己,一想到就快见到这位令自己怦然心动的,仿佛另一个世界的纯洁的小姐,心里十分舒畅,仿佛看到她抱着缀有千只鹤的粉红色绉绸小包,走在黄昏的街道上。
《雪国》的故事讲的是身世凄苦的艺伎与主人公在美丽的雪国的情感故事,一般来说艺伎是卖艺不卖身的,但是在这个苦寒之地,艺伎伴游提供性服务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情。《雪国》发表的时间是 1935 年,作家 36 岁,事实上川端康成被三岛称为“永恒的旅行者”,《雪国》一作是有真人原型的。到了 1949 年,《千只鹤》连载开始,这部作品以茶道为线索贯穿整个故事,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与作品同名的千只鹤,菊治的父亲三谷先生去世数年后,父亲昔日的一个情人邀请他参加茶会。茶会上遇到了抱着千只鹤小包的稻村小姐。不仅如此,还遇到了父亲死前的最后一个情人,太田夫人及其女儿文子。太田夫人的丈夫生前是菊治父亲的好友,去世后父亲帮忙收拾茶具于是和太田夫人相好。以这个茶会为契机,原本平平无奇的世界由菊治与太田夫人的相遇掀起了波澜。
三部作品中也许《千只鹤》是故事性最强,道德冲击最厉害的一作了。能够把禁忌话题描写得心淡如水,是川端康成的本事。同样是写禁忌话题的渡边淳一郎,还安排了有夫之妇在长辈逝世的丧礼当天,偷偷跑出去与情人约会这样令人诧异的事情,渡边在描写两人背德幽会时的内心是害怕的,因为叛离道德而感到莫名的快感的。但是川端康成不这样,菊治与自己的父亲生前的情人约会留宿,而且后来又把这份爱转移到她女儿文子身上,这件事情本来是多么糟糕多么惊世骇俗呀!但是在作家笔下,仿佛一切有了爱就可以平静地说出来,仿佛一切有了爱就可以很自然。读者在阅读作家写出来的文字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作家设定的环境与氛围,被作家牵着走。川端康成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能把世上最禁忌的东西都幻化成日式的朴素平静的,淡淡的哀伤。
川端康成生于 1899 年,是经历过二战的作家,1970 年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17 个月后川端康成在公寓里吸煤气自杀。他们所处的年代是不那么宽容的年代,是充满无限变革的年代。三部获奖作品分别写于作者的中年与晚年,都仿佛平和婉转柔美温软,但都透着哀伤。《千只鹤》有几篇的结尾都展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场景,前面提到的电车上看到通红的夕阳是一个场景,也有这样的:
菊治纹丝不动,久久地坐在那里赏花。
洁白和浅红的花色,与志野陶上的釉彩浑然一体,恍如一片朦胧的云雾。
他脑海里浮现出文子独自在家里哭倒的身影。
菊治的家是传统的日式大宅,多数读者应该都能想象出那样一个场景,独坐自家院子,面对园里的树木花草,阳光在地上摇曳树影点点,时有鸟鸣在枝桠间婉转。川端康成的小说里充溢着许多这样的日式美学。1968 年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现在我们知道这类奖项除了评定作家的写作能力之外,还带有些其他的意义,川端康成是第一个获奖的日本作家,他把日本传统的审美通过文字表达得淋漓尽致。有些小说会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像东野圭吾的通俗小说那样好读,川端康成的小说则属于雅小说(纯文学),也许不那么富有大众娱乐性,却带有非常强的可观赏性,读《雪国》仿佛在粉雪漫漫的世界里走了一回,读《千只鹤》仿佛在幽静的茶室里点一次茶,读《古都》像在古刹遍地的京都里参拜一番。
《千只鹤》发表后不久,川端康成还写了一个续集,名为《波千鸟》,同样来自稻村小姐,不过这次是衣服上的纹样。《波千鸟》的后半部分主要是文子小姐的旅行书信,读之如读作家的旅行游记,仿佛穿越小半个日本,做一次孤独的旅行。连面对这样美丽的风景都是孤独的。一般现在出版的《千只鹤》应该都附有《波千鸟》。
三部获奖作品枫影个人觉得《古都》是最有意思的。《雪国》和《千只鹤》都有性描写,唯独《古都》没有,不过这类描写作家都写得非常含蓄,与渡边淳一郎直接大胆截然不同,三岛由纪夫和太宰治的作品也会有这样的描写,川端康成是这几位名作家里面最含蓄的一个了,当你读到某一句的时候可能得思考一下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由于这三部作品的故事性相比其他小说要平淡得多,所以最大的看点还是作家一清如水的文风,欣赏美景,体会意境。《古都》比其他两部有意思的点就在于,它不仅仅描写了日本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还写了京都许多传统节日,这些节日的形式和场面在作家的笔下栩栩如生,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如果去京都旅行,还可以对照作品里的地方和传统,一一探寻,颇有趣味。《古都》我们下周再作介绍。
16.05.13/中午
于 T.i.T
枫影读的《千只鹤》为南海出版公司 2013 出版的版本,ISBN 为 9787544265584 豆瓣链接
此书购于广州东方红创意园的禾田书房,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蚊子特别多(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