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了下 smb 共享不支持匿名共享, 还有绿联系统建的存储空间, 在别的系统是 mount 不了的, 也不知道加了什么私货, 用户数据用户都不能直接读出来, 不会是为了回头收独家数据恢复税吧(再买一台绿联 NAS 硬件才能读)
正好今天尝试 Apifox, 结论是继续用 postman, 原因很简单, 公司开发机是没有上网权限的, Apifox 直接卡在首页登录, 根本没法用, 对比之下 postman 不登录也是可以用的, 所以其实是没得选.
物理机 Windows, 驱动稳定应用广泛.
虚拟机 Linux, 先用 Ubuntu/Mint 尝鲜, 定期快照可以拯救把系统玩坏的操作, 还可以满足好奇心等等, 主要把 SSH 服务端安装启动密钥玩玩熟练就行了.
然后在 Windows 系统里用 xshell 或者 putty 远程连上你的 linux 敲命令, 用 WinSCP 远程连上你的 linux 管理文件和修改配置.
最后装个服务器版的 CentOS7+(生产环境和运维用得多), 用最小安装就行, 通过 SSH 连上去, 开始 linux 正确用法.
桌面 emmm~ 用 Windows 是王道, 用 MacOS 是邪教, 用 Linux 还太早.
1. raid 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高可用, 二是高可靠, 简单理解就是 raid 阵列是一块可以在线热更新的硬盘, 当然为此要付出存储空间和写性能的代价, 读性能一般只会变得更好.
2. 如果你担心硬件问题, 比如硬盘突然挂了, 而你正在修改一个重要文件尚未备份, 那么用 raid 解决, 不过不推荐硬 raid, 使用 zfs 或者 Windows 存储池 这种基于块级存储的软件定义存储效果更好, 毕竟现在硬盘容量太大了.
3. 如果你担心误删除 /误修改, 则使用备份方案, 冷备份 /云备份都可以, 类似 svn 的系统可以很好地管理多个版本的文件(本地 /局域网 /互联网均可)
分享下我自己在用的方案吧:
1. 最开始就是单硬盘, 重要资料做成带密码的分卷压缩包, 然后传百度网盘 /OneDriver 等
2. 然后是单机扩容, 直接用了 Windows10 的存储空间, 加了 4 块 8TB 企业级机械硬盘, 创建了镜像空间和奇偶校验空间各一个, 也就是 2 个特性不同的分区. 然后把占用空间大且主要是读取的内容放在奇偶校验分区里, 比如视频 /电影 /音乐 /照片 /录像 /电子书 /软件安装包 /备份压缩包等等. 把需要一定写性能或者经常修改的放在镜像分区里, 比如工作文档 /源代码等等. 结合网盘备份, 这样使用很安全, 容量够大, 也不怕某块硬盘突然坏掉, 当然了系统盘是一块单独的 SSD, 还有以前的旧硬盘做下载盘放些临时数据或者 BT 做种等等, 刚好把主板的 6 个 SATA 口用完了(存储池 4+系统盘 1+下载盘 1), 电脑上装些 ftp/sftp/http 配合共享文件夹和路由器的 VPN(有公网 ip), 维护使用不要太方便.
3. 最后就是有多人同时使用的需要 NAS 了, 用另一块硬盘装了个 Windows Server 2019, 存储池那 4 块硬盘直接插上去就能用, 其它的共享软件装一下就用旧电脑搞定一台 NAS 服务器. 个人用 PC 自然是升级到新平台了, 系统盘和下载盘挪了过去.
基本上不用太多专业知识, Windows 易用性还是很给力的, 只要是大家都熟悉, 硬件驱动支持牛逼.
所以楼主最后结论是啥, 想入个显示器搭配小新 Pro13 一起用, 4k 分辨率 200%缩放, 同样纠结入 24 寸的 4k 还是 27 寸的 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