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dayw 如果说把语言的边界当做思想的边界,从个体角度来看 LLM 是能拓宽我们思想边界的;而从社会沟通角度来说,LLM 也可以当做沟通的桥梁工具,比如有人用简单直接的口语化表达 “我想要这份工作,这是我的简历” 发送求职信息,随后借助 AI 将其润色成符合职场规范的正式邮件;而接收方又会通过 AI 将这封正式邮件提炼回核心信息(同样的例子也包括各种 code review, paper review 等)。那么这样 “润色 - 提炼” 的过程是不是形式主义或者为什么不能直接把简单的信息一开始就发送给对方呢?我觉得这里可以引入 “协作熵增”的概念,人类社会的协作依赖 “共识预期”,大家知道在什么场景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对方也能预判行为逻辑,协作才能顺畅。这不是 LLM 替代了我们思考,而是作为一种防止 “协作熵增”的工具。
过去,将原始信息转化为符合场景规则的表达,这个 “推力” 需要人类自己来施加,人们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复杂的文书规范、沟通礼仪。但现在,AI 承担了 “信息形态转换器” 的角色,它用算法打破 “原始表达” 与 “场景规则” 的天然矛盾,把 “低规则适配度” 的信息转化为 “高规则适配度” 的表达,让原本 “无法被场景接受” 的极简诉求获得传递资格,帮人类跨越 “个人表达习惯” 与 “社会沟通规则” 的鸿沟(比如这段话我也用 ai 润色了,省了我很多时间)。
所以省出来的时间,我觉得不会使得“技术的普及让更多人不再从事知识的生产”,反而,能够解放我们去从事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