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EX = way to explore
V2EX 是一个关于分享和探索的地方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V2EX  ›  BeautifulSoap  ›  全部回复第 1 页 / 共 120 页
回复总数  2388
1  2  3  4  5  6  7  8  9  10 ... 120  
有一说一,用 ai 写代码有时候是真的要骂才听话的,甚至你还需要根据情况搬出爱猫 tv 大法
@Imindzzz #51 多谢,你贴的这篇论文应该就是信息源了,信息都对得上

@alleluya
@Imindzzz
代糖的影响有争议我也是知道的,现在学术界各种相反结论的论文挺多
我喝无糖可乐比较多而且不喝含糖饮料并且已经喝了 6 年了,虽然我血常规正常,但我还是比较关心代糖影响的

51L 的论文我看完了,这篇论文只是个观察研究,观察到摄入较多代糖的人 2 型糖尿病风险比几乎不摄入的高 11%,如果经常运动的话这个风险为增加 7%
研究中数据的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因果性是基本常识。这篇论文作者最后也说了这篇论文因果性关系有限,而且代糖导致的风险增加可能源于代糖饮料刺激食欲导致摄入更多的食物(很多喝代糖的本身饮食就不健康),或者改变肠道菌群(机制不明肠道菌群)使得体重更加容易增加等
不是,你们这么多楼真就没一个人去看原论文的?

按照 6L 的论文,里面明确说了这研究排除了代糖

「 SSBs 定义为任何添加糖分且每 8 盎司含≥50 卡路里的饮料,包括商业或自制饮料、软饮料、能量饮料、果汁饮料、果汁冲剂、柠檬水和阿瓜弗雷斯卡。此定义排除了 100%纯果汁和蔬菜汁、无热量人工甜味剂饮料和加糖牛奶。」

所以 lz 你要不要解释下

「人工甜味剂(代糖)饮料或增加糖尿病风险」

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还是说 6L 给错了论文?
OMV 和 PVE 都是 debian 套了个 WebUI 的壳。实际上挺多操作需要你有 linux 命令行知识的
如果实在不会 linux 其实并不建议
不过摆放不平和振动这个真的是自求多福了
如果是要搬运的话,有个不用关机的方法,直接使用 hdparm -Y 命令将所有磁盘停转,只要期间没读写磁盘就不会再次起转,这时候般就好了
但是还是那句话,如果你组了 RAID ,磁盘停转后会不会立刻被 RAID 的读写再拉起来就不知道了
都 2025 年了,现在的机械硬盘都有断电保护的,别说是没磁盘读写时断电,哪怕你在那读写数据时断电都能把你磁头正常归位。但是你的数据和文件系统是否安然无恙就是另一回事了,尤其组 RAID 的时候
25 天前
回复了 Asakijz 创建的主题 生活 有没有瘦子增重成功的过来人指点下我
明显吃得太少了,你把自己每天吃的东西热量计算下,甚至可能连你这身高体重每日需要的最低能量需求都不够

你这热量摄取不够的情况下运动没任何用处的,增肌增重和减肥一样重点从来都不在运动上,而在吃上

实在吃不下去建议去医院检查下是不是有消化道疾病
建议去验光
没准是本来度数就配高了,但之前眼睛调节能力还行自己适应了,但现在调节能力差了就顶不住了
当然也可能也和老花有关,但戴眼镜的近视往往老花出的比较晚或终身不老花,但你也不是高度近视也不是没可能是因为老花
说得很对,如果中药只是安慰剂都算好的了,大部分中药都不做肝肾代谢压力和肝肾毒理实验和检测,说到副作用就是未知,今天给你开的药里有多少计量的生物毒性成分完全拼八字
只能说很多人吃中药吃出肝肾衰竭也是命中注定的
jb 错过了这几年 ide 领域两个大热度
一个远程开发一个 ai 统合
已经可以预见 jb 再过几年要凉了
2 年前新冠放开,那时候我第一次感染了新冠,好了后一两个月,双眼就尤其右眼就出现了非常多飞蚊,同时人生第一次出现了花粉症

那时候挺难受的,去了很多又名的眼科医院医生都表示无能为力最多开个沃利汀。过了一两年现在大脑已经自动帮我过滤掉了。唯一庆幸的是我的飞蚊里没有大黑柱,要不然真得做激光了
@icy37785 顺便我还给你找到了屠呦呦做报告更加完整点的内容
https://imgur.com/fMMX4EA

「上述引文中除“青蒿”外,还出现了“黄花蒿”一词。历史上,青蒿又名草蒿,既包括蒿属植物黄花蒿(苦蒿,Artemisia annuaL.),又包括蒿属植物青蒿(香蒿,Artemisia apiaceahance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黄花蒿”与“青蒿”并列。此后,青蒿的两种形态开始独立成两“种”不同的植物。近年的研究表明,蒿属植物青蒿并不具有抗疟功效,只有蒿属植物黄花蒿才具有抗疟功效。这意味着中国古代用来抗疟的中药青蒿实际上 是蒿属 植物黄花蒿。[33] 换言之, 中 药 青蒿实系蒿属植物黄花蒿,和蒿属植物青蒿并不是一回事。但因植物学界率先将青蒿的植物学名定为“Artemisia apiaceahance”,而后中药界又曾用“Artemisia apiaceahance”对译中药青蒿,所以造成了青蒿的植物学名和中药名张冠李戴的混乱局面。实际上中药青蒿应为蒿属植物黄花蒿」

这段解释配合屠呦呦的报告应该已经解释地非常清楚了。这个例子也更加能证明了在没有现代物种分类学和各种成系统的学科支持下,传统医学这种纯经验医学是一种怎样混乱的东西
@icy37785
所以我实在看不懂你想说什么。传统医学里靠着经验积累的东西,大量糟粕里掺杂着通过千年经验穷举出的一小部分有一定效果的内容。所以对传统中国医学最好的态度就是对它进行废医验药研究有效成分,并以现代化学方法进行合成,等全部都做完了,那些传统医学经验就真的可以扔进历史的博物馆了,有问题?

并且,我看了你说的还特意找了介绍 523 任务和青蒿素相关介绍之类的,虽然历史悠久但大致脉络还是清楚的,当时余亚纲收集了大量的民间方子列出了几个重点药物,其中青蒿是其中之一。然后使用水煎或乙醇等进行提取尝试

“经过 100 多个样品筛选的试验研究工作,不得不再考虑选择新的药物,同时又复筛过去显示效价较高的中药。因为青蒿曾出现过 68% 的抑制率,后来对青蒿进行复筛,发现结果不好,只有 40% 甚至 12% 的抑制率,于是又放弃了青蒿”
“根据北京中药所的药物筛选记录,1971 年 7 月 26 日筛选(序号 16 )青蒿抑制率 12%,9 月 1 日(序号 114 )青蒿醇抑制率 40%,10 月 4 日(序号 191 )青蒿乙醚抑制率达 100%”

然后再结合他们组当年在南京的报告,我觉得这整个过程大致应该是比较清晰的
https://i.imgur.com/TXfAeu6.png

其中你说是从黄花蒿里提取上面的工作报告里也也提到了,在我看来反倒更加说明我上面谈的传统医学是一大堆糟粕里掺杂着一小部分有用的经验这点。正因为以前没有现代物种分类学,所以对以前的人来说青蒿和黄花蒿都分不清,所以青蒿能治疟疾这点很有可能就是各种当时的人都无法理解的不确定的经验和地区因素而歪打正着赌对了。而中国几千年历史,这种完全凭经验积累的歪打正着总归是挺多的。所以对传统药方废医验药是非常有必要的
@NO9527 这个问题你不应该问我而应该问中医们去。经典的忒修斯之船问题,在传统医学这条破船上不断将部件替换成一个个现代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检测技术,然后最终在疾病治疗的时候,一个中医在自己这条破船上换了多少现代部件只有 ta 自己知道。就好像我上面说的,比较极端的比如很多中医的药有没有效完全看在里面掺杂了多少现代化学合成的药物。那么请问它是现代医学还是传统医学?
@coderluan 说得很对,我一直非常推崇青蒿素,因为它就是对传统医学进行废医验药的最经典代表。中国传统医学经过上千年的经验积累,在有大量糟粕的同时又同时有着大量经验积累的内容。这些东西相当于宝库,需要慢慢去挖掘那些药方里的有效成分,然后进行化学提取合成。废医验药就是传统医学对现代医学最大的贡献。
虽然传统药方里各种大分子等东西太复杂,很多时候根本无法分析,但看着这几年 AI 在医学方面的进展,今后没准用 AI 对传统药方做成分分析真的能有希望
我比较好奇,比起中医药这种可以简单和现代医学区分的,所谓正骨你该怎么把它从现代医疗保健和复健中区分出来?

一个医生拿着 ipad 下了个人体解剖 app 和肌肉运动学 app 了解了肌肉、谷歌、筋膜结构,然后也学了现代的复健知识,然后挂个正骨的牌子,请问你有办法区分吗?这就好像那些在中药里掺西药的中医一样,你怎么区分?
如果是自己的房子为什么不直接换锁。。。。如果是租的话那没办法了,除非你和房东商量商量

这种房卡物业肯定有权限直接开你家门的
我很喜欢上次 v 站一个评论说泡泡玛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郁金香

本质上就是个泡沫,因为无用才被人们选为了郁金香,但也因为无用迟早要破
37 天前
回复了 maggch97 创建的主题 程序员 AI 编程:软件行业的产能过剩
挺正常的,当年现代智能机刚出来的时候,那上面出的 app 都才多少功能。其中手游更是代表,最开始的都是些什么游戏
过了这么多年不也逐渐好起来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 120  
关于   ·   帮助文档   ·   自助推广系统   ·   博客   ·   API   ·   FAQ   ·   实用小工具   ·   1191 人在线   最高记录 6679   ·     Select Language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5 · 43ms · UTC 23:53 · PVG 07:53 · LAX 16:53 · JFK 19:53
Developed with CodeLauncher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