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有人说“清音浊化”的,又是中国的英语教育的一个失败之处。
1 、浊辅音( voiced plosive ):
beer[biɚ],dink[dɪŋk],gate[geɪt]
2 、送气清辅音( voiceless aspirated plosive ):
pear[pʰiɚ],tink[tʰɪŋk],Kate[kʰeɪt],派[pʰaɪ]
3 、不送气清辅音( voiceless unaspirated plosive ):
spear[spiɚ],stink[stɪŋk],skate[skeɪt],拜[paɪ]
中国人、韩国人会认为第 1 组的 b 和第 3 组的 p 发音相同,而英国人、多数北美人、日本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等等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认为第 2 组的 p 和第 3 组的 p 发音相同,印度人 3 种都能区分。
普通话(以及大部分方言)是没有“浊辅音”的,因此受母语影响,大部分中国人根本就不会发“浊辅音”。于是很多中国人学英语的时候,会拿“不送气清辅音”来代替“浊辅音”。这种投机取巧的方法学英语,在国内不容易发现问题。但是如果去学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日语的时候,就知道有多恼人了。我在许多日语学习组里,以及见过无数次“明明是わたし,为啥我听起来感觉像わだし?”这种让人耳朵起茧的问题了。
可以参见这里:
http://www.linglish.net/2009/01/03/buy-a-pie-for-the-s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