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到一个暴论:现在已经到了适合多生小孩的时候

3 天前
 iloveyou
当然前提是生了小孩不要刻意富养,包括卷高额培训班、卷教育,就正常穿衣吃饭,上义务教育。理由如下:

1 、之前不敢生是因为房价高,特别是男孩长大要准备房子,现在房子供过于求等小孩长大已经不是问题。

2 、都不生小孩那以后小孩就是稀缺资源,等他们长大整体大环境就没那么卷了,包括升学就业。

3 、原子化社会没有了家族的照应,老了没有子女晚年堪忧,哪怕住养老院也得有子女监督。

4 、之前社会有明确的上升路径所以适合把所有资源集中培养提高成功率,但进入下行期后是否要靠多生孩子赛马机制提高成功率?

最后:这个想法肯定不适合那些去社会化、想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或者本身就不喜欢小孩的人。但是甘蔗没有两头甜,有失就有得。
15265 次点击
所在节点    生活
194 条回复
iloveyou
3 天前
@danhahaha 这个想法很有新意,或者是督工的社会化抚养
iloveyou
3 天前
@Devilker 我说的就是结婚有条件的家庭
june4
3 天前
得加钱,国家能提供全部资金的话,我还是很愿意的,小孩真的好玩
不过我觉得人少一点也不坏,现在生育下降在以后看可能又不是坏事了,特别是 agi 很可能在 20 年内实现,那时候可能自然资源比人力资源又重要了。
mox1
3 天前
天龙人可不会让社会资源平等分配。人类社会,没有差异化,哪来的快乐
DimensionalBoy
3 天前
养不养孩子为什么要先考虑社会因素呢?而不是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养一个孩子,这是个很大的责任,你喜欢孩子就可以多养一些,你努力拼一下,不喜欢小孩就不养呗,有钱没钱你都可以把孩子养大的
aleimu
3 天前
根据康波周期预测最好是 2030 年,如果等不及 2027 年也是合适的,这时候出生的孩子会赶上下一轮经济高峰期
yesha
3 天前
回复里很多人骂, 代表楼主的观点就是正确的
eachann
3 天前
@uo 还早咧 不都是进入发展中国家没多久
voidemoer
3 天前
“人就算没有生产的价值还有喜怒哀乐、还有情绪价值。试想,哪怕马斯克能把太阳系都占领了,但是没有人为他喝彩,他做的事情还有意义吗?这里面涉及到存在主义哲学问题:人是要靠他者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

我没结婚生子,我就不谈孩子了,只谈谈这里关于人生价值、意义的观点。

我是觉得吧,绝对理性下,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意义就是每个人自己赋予的,为什么唯心主义会出现,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独有的、不一样的思想和感受,并且每个人的感受的世界,都是他的感性里的世界,而不是真实的世界,只是客观世界在他意识里的投影。

所以你这个马斯克的例子和这句存在主义的言论是不搭的,只要你意识到到他者的存在,就无所谓到底他者到底喝彩与否了,甚至他者全都死了也无所谓,你觉得他们活着的时候会为你喝彩,你觉得满足,就是很大的意义了。
GeruzoniAnsasu
3 天前
我赞同,不过差点意思。根本错误(以及楼里大多数的反对观点都一样)在于把生育抚养这些事当成了一个独立理性个体的经济决策。但

1. 人都不是独立理性个体
2. 生育抚养也不只是经济决策

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毋庸置疑的前提: 以家庭作为生产单位,其生产力和抗风险能力都要比个人强得多。这应该不用讨论吧?+再分配路径,+生产者,+消费者,+储蓄量,+情感连接,+社会关系 ……别的不说,看看同收入水平的双职工家庭 vs 个人,实现高资产配置的比例哪个高?

从封建到资本历史亦有记载:圣贤垂名青史不过一代,家族统治控制的经济和生产资料可以持续几百年。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结成家庭本来就是客观局部最优的统计趋势,并不受个体短期倾向影响。


但上述结论有个 bug ,就是「家庭」这个概念是个 pseudo 定义,并没有包含实现路径;于是我们还需要补充一些家庭的定义,以便让个体能够向家庭转化。那么这就可以回到最开始的两个陈述了:

1. 人都不是独立理性个体 —— 所以会自发地寻找信任与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中存在价值 bias ,所以人不会做完全理性的选择,而是倾向于维持亲密关系。
2. 生育抚养包含着大量的人性特征特质 —— 责任感、遗憾与修复、希望、成就、意志传承、冲动、人生重启 ……任何一个理由都有概率促成生育。

此时假如我们把家庭定义为这两个要求的满足,我们就得到了如下命题:


「假如一个团体能实现亲密关系的维持,你有意愿把资源倾向于这种关系而不是均衡随机地分配给任意社会关系,同时这个团体又能实现特定人性需求的满足,那么让这个团体成为家庭,它的生产力和抗风险能力都会比个体强得多。」


这其实是婚姻本身最纯粹的动机。这很重要,因为接下来对于为什么多子女会更好的证明很短,但必须以这个定义和动机为前提。如果只把家庭视为财产的重新组合或经济联盟,不考虑人性成分的话,根本不存在生育的理由 —— 财产总量一定,分配人当然越少越好。但如果承认了上述动机,那么:

- 如果我多一个子女,我的人性需求能得到更充分的满足吗?
- 我的亲密关系能更稳固吗?
- 我能收获更多的生产力吗?
- WHY NOT ?

到目前为止,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在一个“好”的家庭里,总是存在生育动机的」。接下来最后一步是证明多比少好。假如此时要再回到人数 vs 社会性的讨论,那么最终结论仍然是发散的。但完全可以换个角度让证明递归:

我们考虑「生育多少个孩子能让「好的家庭」更「好」呢?」 —— 那几乎不需要探讨和深度思考:独生子女更孤僻,两三个孩子刚好,四五个照顾不过来容易重新让「家庭」的概念崩析。

所以最终整理一下:

1. 基于纯粹婚姻动机结成的家庭在社会上总是更强大;
2. 基于纯粹婚姻动机结成的家庭,(在其它方面都在容限水平内)总是两三个孩子要比独生子女好。

从我这个观点的视角来看,家庭单位是随一切社会因素协变的,无论社会现状如何,总是不影响结成家庭的动机,子女数量只与家庭质量有关,而家庭质量又只与人性有关,所以子女数量总是等于人性最优期望的演化。

放到现实社会,假如一个婚姻单位的「家庭性」越强,那么我的观点越能成立,反之如果双方都压根不承认「家庭」的概念/观念,那我所有的推导都站不住脚。

幸运的是,目前人们还能一定程度地决定这点。
Aaralyn
3 天前
以前大把就业机会的年代告诉我们要少生孩子,现在经济环境下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年代告诉我们要多生孩子。
吃人不吐骨头,真是有够恶毒的。为了特权阶级操碎了心。
LandCruiser
3 天前
“都不生小孩那以后小孩就是稀缺资源”,第一,不见得稀缺,引入移民就能解决。第二,稀缺以为着高价值,这个价值怎么体现?是否以更高强度的剥削体现呢?
catwalk
3 天前
没啥暴论,自己爱生就生,不爱生就不爱生,人生是自己的,自己拿主意就行。考虑那么多干满呢
charlie21
3 天前
你描述说的情况(按人头拿福利)只在消费型社会里成立,它并不会在生产型社会里发生
ihciah
3 天前
搞笑。如今还愿意生孩子的人,要么有足够的实力对抗未来的不确定,要么已经退无可退。富人延续血脉,中产看穿游戏选择退出,穷人被本能与结构推着前行。多年之后,金字塔整体缩小了,但结构没有改变——底座变薄,塔尖更稳。资源从来不会自动流向上升者,而是以更巧妙的方式,将更多人拉回原位。你以为房价会跌、机会会平等,可新一代总会找到新的“稀缺”来标价。

从系统设计者的视角,饱暖思淫欲,吃饱了那还是牛马吗?当人人追求梦想,谁来清理下水道、送外卖、修地铁?牛奶宁可倒掉,也不会被分给你。越来越多的东西是可以通过机械自动化,但人的阶级必然存在,比起秦始皇,一个现代普通人就有网络有电力有自来水,可以 48h 内到达世界任何角落,但依旧要给人当牛马。
福柯说,权力不是压迫性的,而是生产性的。它生产现实、生产知识、生产个体。UBI 或所谓的普世保障,只是某个安全区内的幻觉,是文明的小型沙盒游戏。系统不需要每个人幸福,它只需要持续运转。

多生拼总量的想法不新鲜,它从还没有文字的那天就在一直被筛选、留下。但其实你毫无资格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都值得被尊重。设想出一个“家族”概念并使其成为为其服务的奴隶,却以“爱”的名义。
我觉得生孩子本身就是自私的,非常自私。因为实质上,你以他的生命为代价,剥夺了他的选择权——他无法选择是否存在,也无法拒绝为你的基因投票,他在执行你先天、后天灌输给他的指令,你却说一切是为了他。我觉得如果选择了生孩子,那么要努力让他快乐——对一个现代、有独立意识的人来说这应当是最基本的要求。

存在不一定合理,合理也不一定存在。斯巴达可以灭掉雅典,原始人可以用数量淹没文明人。
这就是现实:事实并不高尚。荒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早已习惯它的存在。
leyi6
3 天前
@linxb #44 哪个城市,不太信
wheat0r
3 天前
@0x535 #85 这就是物化人类
Tiande
3 天前
不得不说,有些人的繁殖欲是真的很强,不理解但支持😂👍
同时也希望物业对下一代能好一点(你说我恨小区就是你对)。
ajyz
3 天前
按人头分配,这前提不就是实现了共产主义吗,既然实现了,人多人少都一样的享受,何必在意多生少生呢,而只要有人性在,共产主义本身就是个乌托邦
zqx
2 天前
我周围 80 后二胎率很高,接近 80%吧都有二胎。他们可是高位买房,35 岁危机,上有四个老人。
我觉得生育只是被高等教育延迟了,生育能力并没有下降太多。相比 60 年代从 18 岁开始生 5-6 个孩子到 30 岁,现在 28 岁开始生 2-3 个到 36 岁还没生完,而且 80 后 90 后会花更多的钱用于婴儿,小红书抖音就有带娃的电商赛道。人口统计造成的恐慌,我相信很多人是被数字欺骗了。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ex.noerr.eu.org/t/1168062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