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好奇,中医(中医属于传统医学,与其他传统医学区别在于其理论基于阴阳五行)的诊断技术不靠任何度量和计算,是怎么传承下来的。直到最近才突然感悟到,我们老祖宗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运用大语言模型的训练方式了。
什么意思呢?请看《伤寒论》第一段: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荅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这是一段很基础的理论知识。那么请问,师傅怎么将这句话教给徒弟,让徒弟充分领会呢?要知道,上面的句子当中只有形容,没有任何度量。而医术的传承,就是要让徒弟具备和师傅一样的判断能力。
怎么做?很简单,就是用样本来训练。当有新的样本时,师傅先把脉做一次判断,然后徒弟也把脉一次,逐渐做到与师傅对齐。当对齐的差不多,徒弟就能出师了。
这是中医与大语言模型相似的第一个点。第二个点就是,中医大夫本人也像一个大语言模型,就是你根本无法理解他是怎么得出结论的。虽说中医理论体系里面,阴阳五行可以看作公理,但这些抽象概念无法计算,你知道金生水,但不知道多少金生多少水。而且根据相克性,金不但能生水还能克水呢,没有定量的情况下怎么知道是哪种?老中医会说,这就凭我的经验了。他说的“经验”,实际上是什么,就是模式匹配。总而言之,老中医本质上就是一个从他师傅那里蒸馏出来的大语言模型,依靠模式匹配来运作。
所以,我不认同有些人说的,中医不能用 AI 来代替,相反,中医是最适合用 AI 来代替的了,你们觉得呢?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