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伟大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观点是否存在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9 天前
 xiyy02
一些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心理学家会用各种各样的观点来诠释世界和人生,比如梭罗《瓦尔登湖》里说的: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能放下的东西成正比;还有叔本华在其《人生的智慧》中说:一个疾病缠身的富豪生活质量不如一个身体健康的流浪汉之类的,我在想这些伟人在发表观点时是否受自身阶级影响比较大?毕竟这类人往往都是精英阶级,他们没有直接体验过底层劳苦大众的人生百态,以这个为切入点,是不是读一个饱经沧桑的作者的书更有价值?
2562 次点击
所在节点    问与答
42 条回复
letwewell
9 天前
那就看你怎么区分阶级了,
KKLeon
9 天前
你说的前一类人考虑的是底层的基本问题,具有普适性,重在搭建逻辑思路,梳理认知体系,或者人类社会的秩序,规则,和道德体系。后一类人则更多是基于自身的经历,有感而发,通过自己的认知思维,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如果让我来回答哪个更有价值,那我毫不犹豫选前者。

我自己是从大学开始关注哲学,思维科学相关的书籍,但当时看书完全凭兴趣,没有体系可言,哲学类的翻了一些之后是一脸懵逼(比如康德的批判系列,看的过程不知所云),不过也有一些稍微容易理解的,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卢梭《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尼采的也翻过。这个时期虽然都是蜻蜓点水,但也是我的哲学启蒙,种子种下了,后面自会慢慢成长。

印象比较深刻的:1.《系统思考》——丹尼斯·舍伍德著,大学读的,真的是一字一句的研读,里面的很多案例分析我也跟着认真做,读书笔记也做了挺多,读这本书的过程每次想起来我都很兴奋,因为全程大脑都在跟着走,飞速转动。以致于后来对系统动力学还产生了点兴趣,不过也只是简单了解。对系统科学的兴趣和研究持续了一两年的时间

2.《复杂》——梅拉妮·米歇尔著,对复杂系统,混沌世界,混沌理论有浓厚的兴趣,过程也非常的有趣和吸引人。多年后我还专门淘了二手纸质版放在书架上。这本书之后又看了另一本大名鼎鼎的书——KK 的《失控》,读的过程也令人兴奋。

3.《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可能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跟着斯密的思路,学会了调动自己的大脑,心力去感知那些最隐微的感情变化,同情心(不是我们理解一般意义的同情心,更偏向于同理心,某种程度上也是大家常说的共情,但是我个人嫉妒厌恶“共情”二字)

4.《乌合之众》——古斯塔夫 勒庞著,社会心理学的大师之作。读了这本书之后,对于群体事件的发生以及演变,就变得非常容易理解了。比如日本侵华战争,其实我挺推荐中国人都去读一下这本书的(哈哈,这个推荐有点过分了-手动狗头),作为一个正常人,谁也难以理解一个人怎么会那么残暴,毫无人性。但是放到群体中,也不难理解了。想到了电影《东京审判》的一个点,和田芳子的哥哥就是那个精神崩溃的形象。甚至他承认,北野的弟弟是他动手杀掉的。因为他不忍心看着一个单纯的孩子杀人。生活中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群体,他们的行为呈现特定群体的特性,但是所有群体背后都有一些共性,盲目冲动,智商突然掉线,集体情绪一点就着。随便举一些,股民,粉丝群体,小红书相当大比例的用户,各短视频平台的评论区背后的那些人,其实也反映了更大的一个群体,当下这个时代的国人群体。

5.《活法》《干法》系列——稻盛和夫著,这本书可以作为 OP 提到的后一类饱经沧桑的人,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来来诠释自己的价值观,认知,逻辑观,其中有让我至今都能想起当时心脏为之一颤的瞬间。这类书,就像看故事一样,过程中只是在看故事,大脑是不会有太多深入思考的,故事看完了,一部分人会回过头仔细深入研究重新开始深度思考过程,大多数人也只是简单回味一下,嗷,原来这本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为结局唏嘘一下就没了,我读《百年孤独》之后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差不多 10 年前读的,现在对这本书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只记得: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回顾总结一下,我认为前一类书对于提升一个人的思考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不仅限于哲学,心理学或者社会学,一些经典的科学作品同样如此,比如上周我仔细读了爱因斯坦的《狭义于广义相对论浅说》,过程中自己的思维在一步步震撼。早些年也只是听说有这么回事儿,相对论颠覆了人类一直以来的时空观,即便高中物理那会也初步感知到,但并不深刻。包括后续爱因斯坦的自述文集,里面表露出来的科学思想,同样精彩震撼。

后一类书更多在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当然不排除某一部作品震撼了跟它同频的你,甚至改变了你的世界观,价值观。

不过,最后,价值都是相对的。在你所欠缺的领域,有兴趣的领域,就去读,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即便无意读了一本当时随即乱选的书,它也一定是有价值的。就算读一本烂书也有它的价值。打字这会儿突然想到,我初中那会儿,不知道从哪个角落翻出来一本饶雪漫的《甜酸》废寝忘食读完了,小激动了一下就没了,这是我这辈子唯一度过的一本青春爱情小说了,故事线已经完全忘记了,但是我觉得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滋养了我的精神,让我这么多年以后还对这件事印象深刻。

记一个周末上午,随感而发乱敲键盘的时光
wegbjwjm
9 天前
循环而已,没得救了
KKLeon
9 天前
@forisra #20 我认为你恰恰说反了,政治哲学才最不具有阶级局限性,不能单纯以为带了政治二字,就自然而然带上阶级局限性。政治哲学的源头创始人是苏格拉底,古典政治哲学中将最多的就是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基本问题。如果对哲学感兴趣,非常推荐的一本书是《政治哲学史》——列奥 施特劳斯,基本覆盖了古今大多数开宗立派级别的哲学家,对于了解梳理哲学(偏政治哲学)的脉络非常有帮助。
Hormazed
9 天前
已经发现了原有哲学和心理学的局限性,于是开始未知的新的探索,已经在路上:

一、人体健康:构建免疫底座

上医治未病,最近两年来无病,可以免疫新冠变异和流感病毒。当身体完成自我免疫的自适应周期,便无需再依赖意志力进行额外干预。

二、心理健康与精神进阶:走向更细腻的认知世界

你将要做什么,未来的你是受益的。这时候,人体已经自洽的稳定运行,可以进入更高阶的“逻辑思维探索阶段学习、研究、兴趣爱好“等。

三、关系选择与意识拓展:决定与谁同行

除了日常交往之外,我的未来如何,更在于我有选择与谁同行的能力。人是逐步自我确认自洽的生物,越是内在清晰,同时也越是思维固定。也就需要主动去寻找新的视角与能量源,来打破原有的片面观点,延展更多的视角看待相同的事情和问题。
mortal
9 天前
本来就是一个比较自我的、特化的学科
解释的是自己的世界而不是所有人的
尤其在当代这种特点越来越明显,比如尽管经济学家、科学家等公共知识分子在主流文化中非常活跃,但哲学家却在很大程度上缺席了
当代学术哲学的前沿思想和成果有点像在他们自己象牙塔内的研究
其实经典哲学也是 但只不过后来被挖出来了 现在 哲学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明显
可以去看看 Philosophy at 3:AM 这本小册子

回到你的问题 我觉得价值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你要自己去寻找的
并不是说人家的饱经沧桑就一定对你有价值
因为你也在不断变化 处在的位置也独特 应该自己去寻找喜欢的观点和解释
从另一方面说 站在别人的视角 他们“不接地气”也好 “精英阶级”也好
本身你读他们的书也是另外一种的价值 不管你看完之后是奉为圭臬 还是开始骂娘
lmmortal
9 天前
不管你处境如何,人的情绪就那么几种,不管你吃什么,人的味觉也就那么几种,你吃鲍鱼和吃鸡蛋,口感可能有差异但都是蛋白质,整体上大差不差,这些东西不受阶级影响。一个疾病缠身的富豪生活质量确实不如身体健康的流浪汉,每个人都生过病,生病的时候都会感叹身体健康是一切的根本
NoOneNoBody
9 天前
哲学就是人类行为概括抽象的学问,如果你写过程序的抽象类,应该大概能懂哲学研究的是什么,应该也能理解为何它“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抽象本来就是模糊的
哲学家未必没受过苦,但应该是比较闲(非贬义),才有时间思考人生问题

哲学的价值主要不在于回顾之前做过的事,而是指导探索未做过的事之前的思考方式
Morgan2
9 天前
辛顿 年轻的时候研究过几年哲学,但是放弃了 原因是:哲学只要听起来好就好 . 逻辑上能够自圆其说就是对的——无法证伪.
黑格尔 构建了宏大的体系,逻辑上无懈可击. 狗屎就是狗屎
岁数大了还是要回归哲学的,辛顿说他年纪大了,记不住变量名. 还是搞哲学了
EndlessMemory
9 天前
哲学这个概念就是需要做到通用的
bavtoex
9 天前
大周末的聊这个?
F798
9 天前
所以你是精英吗,你怎么知道精英没有跟底层一样的烦恼呢

这就是你的逻辑
tyrantZhao
9 天前
跟阶级,跟所处的环境都有关系,只能说出自己对当下处境的感受,对其他就爱摸能及,有钱人不能想象贫穷的人的思想,穷人也不能知道富人是怎么想的,打工的不能知道老板是怎么想的,老板也不知道打工的在想什么,男人想象不了女频的事情,女人也理解不了男人的世界。
runinhard
9 天前
小学 2 年级的会做 3 年级的题了,哇喔,它跳出了阶级局限性
php01
9 天前
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吗?
xuanbg
9 天前
每个人都会有时代局限性,哲学家也不能例外。至于阶级的局限性,也许、可能会有吧。毕竟阶级斗争论本身就有时代的局限性。
kicolee
9 天前
@KKLeon 咱们有交集诶,hhh 我比你早一些(初一),人生中给自己买的第一本书就是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不过我个人认为,沉思录更像是名言警句的合集。也是初中时期读了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名想到:个体往往是独立,理性,客观的。群众往往是无脑,暴力的。 然后就跟你读的很不同,高中时期开始读维特根斯坦,罗素传,克里希纳缪提《超越孤独》还有叔本华论说文集。国内哲学还喜欢传习录。
KKLeon
8 天前
@kicolee #37 握个爪,那你确实早好多,初一就给自己买这样的书,你的思想成熟蛮早的,我在大学之前没读过太多经典,纯纯是活在应试教育做题的世界里。沉思录确实是你说的那样,奥勒留也是少有的作为一个皇帝,还对哲学进行过深度思考的,这点难得。《传习录》我去年读过,早听闻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想要一探究竟他的方法论体系。但是读的过程中也越发加深认同,他只能给你指明一个方向,不是否定知的重要性,而是更多是要在实践中下功夫,乌日三省吾身,实践见真知。看着看着就没啥兴趣然后就放弃掉了。
国内哲学的话,《道德经》比较喜欢,当初看了一遍《老子今注今译》,youtube 上有一个北大李中华教授讲的道德经,很纯粹地极度文本,一句一字,对于理解道德经很有帮助。其他很多人讲道德经的,夹带了太多私货,只可惜只有下集,不知道上集在哪里,遗憾。
我比较喜欢强思辨,重逻辑体系的理论哲学。不过我爱人本硕博都是学古典学(主要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色诺芬),这么多年我深受影响,经常会进行思辨讨论,挺有趣的。😆
kidlj
8 天前
对比大模型的训练,哲学家自身的经验(阶级)是训练数据,哲学家的观点是否普世是他们的泛化能力。
kicolee
8 天前
@KKLeon 祝福嗷,看到您爱人的教育经历。您应该会比我大一些。谢谢分享有关道德经的讲解视频。我目前还在大学阶段。不过大学后,慢慢少了看哲学的兴趣。与哲学沾边的,只剩下周易(黄寿祺版本),我看的方式是通过一位国企的职业经理人( wxmang )的批注(颇有些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感觉),每一种卦象都会加上一些管理的知识。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ex.noerr.eu.org/t/1141718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