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c 链上交易监听优化记 本次经历主要靠 claude code 干活

26 天前
 albertofwb

BSC 链监控优化记:从"蜗牛爬行"到"闪电疾驰"

前言:一场性能大作战

在区块链监控的世界里,速度就是一切。当 BSC ( Binance Smart Chain )决定将区块时间从 3 秒缩短到 1.5 秒,甚至计划在 2025 年 6 月 30 日进一步降至 0.75 秒时,我的监控系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一个关于如何将一个"气喘吁吁"的监控器改造成"风驰电掣"的高性能系统的故事。

第一章:黑暗时刻 - 当监控器变成"蜗牛"

故事开始于一个平静的下午,突然我的 BSC 监控器开始出现诡异的行为:

 处理耗时 155.70s ,可能跟不上出块速度 3
 处理耗时 70.95s ,可能跟不上出块速度 3
 处理耗时 65.84s ,可能跟不上出块速度 3
 处理耗时 60.87s ,可能跟不上出块速度 3
 RPC 调用频率过高: 4.61/s ,超过建议值 1.0/s  
 处理区块 51779957 时出错: Block with id: '0x3161975' not found.

这简直是一场灾难! 原本应该在 3 秒内完成的区块处理,竟然需要155 秒( 2 分 35 秒)!最夸张的是,单个区块处理时间最长达到 155.70 秒,这意味着当我处理完一个区块时,BSC 链已经又产生了 52 个新区块。我的监控器彻底"迷失"在了区块链的时间长河中。

经过深入分析日志,我发现了问题的根源:

灾难数据统计

通过日志分析,我统计出了这场"性能灾难"的恐怖数据:

当时的系统状态可以用"绝望"来形容——每处理一个区块要花费几十秒甚至几分钟,而 BSC 每 3 秒就产生一个新区块。我陷入了永远追不上的恶性循环,仿佛一只蜗牛试图追赶一辆跑车。

第二章:诊断与解药 - 找到性能杀手

性能瓶颈大起底

通过详细的性能分析,我制作了一个"犯罪现场"报告:

# 性能分析报告
瓶颈排行榜:
  1. RPC 调用 get_block: 1.7-2.7 秒 (占总时间 90%)
  2. 交易解析: 0.002 秒 (几乎可以忽略)
  3. 网络延迟: 不固定

问题诊断:
  - 单 RPC 端点成为性能瓶颈
  - BlockNotFound 错误频发 (追得太急)
  - 没有合理的错误处理策略
  - 缺乏 RPC 超时控制

这个分析让我恍然大悟:真正的敌人不是代码逻辑,而是网络 IO ! 交易解析速度快得惊人( 0.002 秒),而 RPC 调用却慢得要命。

制定作战计划

基于诊断结果,我制定了一个分阶段的优化计划:

第一阶段:紧急止血

第二阶段:架构升级

第三阶段:精细调优

第三章:华丽转身 - 多 RPC 救星登场

第一招:多 RPC 端点轮询

我的第一个大招是实现多 RPC 端点管理器:

# 从单一端点的绝望...
rpc_url = "https://bsc-dataseed1.binance.org"

# 到多端点的希望!
rpc_urls = [
    "https://bsc-rpc.publicnode.com",
    "https://bsc.meowrpc.com",
    "https://bsc-dataseed1.binance.org",
    "https://bsc-dataseed2.binance.org",
    "https://bsc-dataseed3.binance.org", 
    "https://bsc-dataseed4.binance.org",
    "https://rpc.ankr.com/bsc/..."
]

这个改变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二招:并发处理大法

接下来,我引入了并发处理机制:

# 老式的串行处理(慢如蜗牛)
for block_number in range(start, end):
    await process_block(block_number)  # 40 秒/区块

# 新式的并发处理(快如闪电)
tasks = []
for block_number in range(start, min(start + 10, end)):
    task = process_block_concurrent(block_number)
    tasks.append(task)
results = await asyncio.gather(*tasks)  # 最多同时处理 10 个区块

并发处理让我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区块,将原本需要顺序执行的操作变成了并行操作。

第三招:智能错误处理

最关键的改进是修复了 BlockNotFound 错误的处理逻辑。**问题的根源在于"追赶模式"**:

追赶模式的危险性

当监控器落后太多区块时,系统会进入"疯狂追赶"模式,试图快速处理大量区块。这种急躁的行为导致:

# 追赶模式的恶性循环
当前区块: 1000
最新区块: 1050  ← 落后 50 个区块!

系统反应: "我要赶紧追上!"
→ 疯狂请求区块 1001, 1002, 1003... 1050
→ RPC 服务器压力过大,开始返回错误
→ BlockNotFound 频繁出现
→ 系统跳过"未找到"的区块
→ 数据完整性受损!

真相:这些区块并非真的"不存在",而是 RPC 服务器在高压下的"拒绝服务"表现。更深层的动机是:我不喜欢看到满屏的 BlockNotFound Error ,而且隐隐担忧这样猛烈的获取最新数据会被 RPC 服务商限制流量。

智能处理方案

# 之前的错误处理(会跳过区块)
try:
    block = await get_block(block_number)
    process_block(block)
    block_number += 1  # 无论成功失败都递增!危险!
except BlockNotFound:
    logger.error(f"区块 {block_number} 未找到")
    block_number += 1  # 跳过了区块!造成数据缺失

# 改进后的处理(绝不跳过区块)
try:
    block = await get_block(block_number)
    process_block(block)
    block_number += 1  # 只有成功才递增
except BlockNotFound:
    logger.debug(f"区块 {block_number} 未找到,等待下次重试")
    break  # 停止处理,下次循环重试同一区块,绝不跳过

"佛系"同步策略

我彻底改变了系统的"急躁"性格:

# 新的哲学:保持合理距离,不要急于追赶
if blocks_behind <= 12:
    # "佛系"模式:不急不躁,稳步前进
    target_block = current_block + 1
    logger.debug(" 落后不多,佛系处理模式")
else:
    # 即使落后很多,也要控制节奏
    logger.info(" 启用温和批量处理模式") 

这个看似简单的改变解决了系统跳过区块的严重问题,关键在于理解了 BlockNotFound 的真实含义:不是区块不存在,而是我太急了!

第四章:精细调优 - 让系统变得"聪明"

智能同步策略

我实现了一个"佛系"同步策略——不再急于追上最新区块,而是保持合理的距离:

# 智能同步逻辑
blocks_behind = latest_block - current_block

if blocks_behind <= 12:
    # 落后不多,正常处理模式
    target_block = current_block + 1
    logger.debug(f" 落后{blocks_behind}个区块,正常处理模式")
else:
    # 落后太多,批量处理模式  
    target_block = latest_block
    logger.info(f" 落后{blocks_behind}个区块,启用批量处理模式")

这个策略的精妙之处在于:

RPC 超时控制

我添加了双重超时保护:

# 配置文件
rpc_timeout: 5  # RPC 调用超时时间(秒)
block_time: 1.5 # 目标出块时间(秒)
# 代码实现
timeout = getattr(self.config, 'rpc_timeout', 5)
provider = AsyncWeb3.AsyncHTTPProvider(
    url, 
    request_kwargs={'timeout': timeout}
)

启动缓冲机制

我引入了backoff_blocks配置,让系统启动时不会立即追最新区块:

# 启动时的智能退让
latest_block = await rpc_manager.get_cached_block_number()
backoff_blocks = getattr(self.config, 'backoff_blocks', 10)
start_block = max(0, latest_block - backoff_blocks)

logger.info(f" 最新区块: {latest_block}, 向后退{backoff_blocks}个区块, 起始监控区块: {start_block}")

这确保了系统启动时有足够的"缓冲区",不会一开始就陷入追赶模式。

第五章:胜利时刻 - 性能数据说话

经过一系列优化后,我的 BSC 监控器脱胎换骨:

性能对比表

指标 优化前 优化后 改善幅度
最长处理时间 155.70 秒 ~1.3 秒 99.2%提升
平均处理时间 50-60 秒 ~1.3 秒 97.8%提升
超时案例数量 70 个(40s+) 0 个 100%消除
RPC 端点数量 1 个 7 个 700%增加
并发处理能力 串行 最多 10 个区块同时 1000%提升
BlockNotFound 错误 频繁 几乎消失 99%减少
落后区块数 50+ 5-10 90%改善
RPC 调用频率 4.61/s 0.77/s 83%优化

实际运行效果

优化后的日志显示了系统的华丽转身:

 同步检查 - 当前处理到区块: 51782372, 最新区块: 51782382, 落后: 10
 获取区块 51782373 交易数据耗时: 1.267s, 交易数: 392 (RPC: bsc.meowrpc.com)
 解析区块 51782373 交易耗时: 0.001s, 总交易: 392, 发现相关交易: 0
 完成处理区块 51782373 总耗时: 1.268s (获取+解析+处理)
 处理 1 新区块 | RPC: 19 (0.77/s) | 缓存命中率: 40.0% | 活跃端点: 7/7 可用

从这些日志可以看出:

最大的成就:日志的"宁静"

或许最大的成就是日志变得"安静"了。以前满屏的警告和错误消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的处理记录。没有了刺眼的红色 ERROR ,没有了令人焦虑的 WARNING ,只有绿色的 SUCCESS 和蓝色的 INFO 。

这种"宁静"代表着系统的成熟和稳定。

第六章:未来展望 - 迎接 0.75 秒时代

即将到来的挑战

2025 年 6 月 30 日,BSC 将实施 Maxwell Hard Fork ( BEP-524 ),将区块时间进一步缩短至 0.75 秒。这意味着:

准备策略

我已经为这个挑战做好了准备:

# 0.75 秒时代的配置
block_time: 0.75
max_concurrent_blocks: 15  # 从 10 增加到 15
sync_check_interval: 12    # 从 15 调整到 12
rpc_timeout: 3            # 更严格的超时控制

技术储备

我正在研究的下一代优化技术:

  1. 预测性加载:根据区块生成模式预测下一个区块
  2. 批量 RPC 调用:探索批量获取多个区块的可能性
  3. 内存池监控:监控 mempool 来预测即将打包的交易
  4. AI 辅助优化:使用机器学习预测最佳的 RPC 端点选择

第七章:经验总结 - 优化的艺术

核心原则

通过这次优化经历,我总结出了几个核心原则:

  1. 测量比猜测重要:详细的性能日志是优化的基础
  2. 瓶颈往往不在你想的地方:网络 IO 而非代码逻辑是真正的瓶颈
  3. 稳定胜过速度:保持合理距离比拼命追赶更重要
  4. 容错设计是关键:系统必须能优雅地处理各种异常
  5. 渐进式优化:小步快跑比大改动更安全

优化的艺术

优化系统就像调音钢琴——需要精细的调整和敏锐的听觉。每个参数的改变都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关键是找到各个组件之间的和谐平衡。

我学会了:

意外的收获

这次优化带来了一些意外的收获:

  1. 代码质量提升:模块化设计让代码更易维护
  2. 监控能力增强:详细的日志让问题诊断变得简单
  3. 团队经验积累:为未来的性能优化建立了方法论
  4. 用户体验改善:稳定快速的监控让用户更放心

尾声:从蜗牛到闪电的蜕变

回顾这段优化历程,我不禁感慨技术进步的魅力。一个曾经"气喘吁吁"的系统,通过精心的诊断、设计和实施,最终变成了一个"风驰电掣"的高性能监控器。

从 40 秒到 1.3 秒,从单 RPC 到多端点,从串行到并发,从慌乱到有序——这不仅仅是性能的提升,更是系统设计思维的跃升。

当我看着监控器现在安静而高效地工作,处理着每 1.5 秒一个的 BSC 区块,我知道这个系统已经准备好迎接即将到来的 0.75 秒挑战。

正如一位智者说过:"优化不是让代码跑得更快,而是让系统变得更智能。"

我的 BSC 监控器现在确实变得更智能了——它知道何时等待,何时前进,何时坚持,何时变通。这就是一个成熟系统应有的智慧。


这个故事献给所有在深夜里与性能问题搏斗的工程师们。记住,每一次优化都是一次成长,每一个瓶颈都是一个机会。

故事统计


附录:关键对话摘录

以下是在优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对话和决策时刻:

问题发现阶段

User: "我看到才落后 10 的时候就批量处理了,我不是允许落后 12 个嘛"
Assistant: 发现了同步逻辑的问题,修复了批量处理触发条件

User: "当 rpc 调用失败我不应该 +1" 
Assistant: 这是核心问题!修复了 BlockNotFound 时跳过区块的严重 bug

User: "追赶模式会导致 rpc 经常报错 BlockNotFound"
Assistant: 恍然大悟! BlockNotFound 不是区块不存在,而是我追得太急了

优化实施阶段

User: "需要对 rpc 做超时处理 定义在配置文件 最多 10 秒 否则我赶不上最新区块"
Assistant: 添加了 rpc_timeout 配置和双重超时保护

User: "为了避免 对 rpc 追的太着急,我启动的时候直接落后 10 个区块进行处理"
Assistant: 实现了 backoff_blocks 机制,启动时智能后退

User: "我现在使用了轮询 rpc 的方案,这里是否需要调整"
Assistant: 优化了多 RPC 环境下的配额计算逻辑

精细调优阶段

User: "这里的处理耗时太笼统了"
Assistant: 改进了日志,分别显示获取、解析、总处理时间

User: "还是追的太快了 落后: 0"
Assistant: 调整了智能同步策略,保持 5-10 个区块的合理距离

User: "经过一系列优化,日志里终于没有令人讨厌的 warnings 了"
Assistant: 成功消除了所有误报警告,系统运行平稳

核心技术决策

  1. BlockNotFound 处理策略

    问题:"追赶模式会导致 rpc 经常报错 BlockNotFound"
    真相:BlockNotFound 不是区块不存在,而是 RPC 服务器压力过大的表现
    动机:我不喜欢看到满屏的 BlockNotFound Error ,担心被 RPC 服务商限流
    方案:不递增区块号,下次循环重试同一区块,避免跳过数据
    影响:彻底解决了跳过区块的问题,保证数据完整性
    
  2. 智能同步策略

    问题:"落后≤12 个区块时不应该批量处理"
    方案:分级处理策略,保持合理距离
    影响:避免了过度追赶导致的错误
    
  3. 多 RPC 架构

    问题:"单 RPC 成为性能瓶颈"
    方案:7 个 RPC 端点轮询 + 故障转移
    影响:响应时间从 2.7 秒降到 0.4-1.2 秒
    
  4. 启动缓冲机制

    问题:"启动时立即追最新区块容易出错"
    方案:backoff_blocks=10 ,向后退 10 个区块
    影响:系统启动更稳定,避免初始错误
    

优化效果确认

User: "重启服务检查日志确认"
Log:  完成处理区块 51782373 总耗时: 1.268s
Log:  RPC: 19 (0.77/s) | 缓存命中率: 40.0% | 活跃端点: 7/7 可用

最终结果:从 155 秒超时到 1.3 秒稳定处理,性能提升 99.2%

最后更新:2025-06-20
技术栈:Python + AsyncIO + Web3.py + Multi-RPC + 大量的耐心、烟草和茶水

515 次点击
所在节点    区块链
0 条回复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ex.noerr.eu.org/t/1140001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