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fortune.com/2025/08/18/mit-report-95-percent-generative-ai-pilots-at-companies-failing-cfo/
各位怎么看? 95%的项目失败,5%的项目有肉眼可见的效益提升。是说这一轮 AI 泡沫比实质生产率提升更大吗?还是说大部分企业打开 AI 的方式都不对?
报道 grok4 翻译—— MIT 报告:公司 95%的生成式 AI 试点项目失败
作者:Sheryl Estrada
发布日期:2025 年 8 月 18 日 上午 6:54 EDT
早上好。公司们正在押注 AI——但几乎所有企业的试点项目都卡在了起跑线上。
《生成式 AI 鸿沟:2025 年商业 AI 现状》是一份由 MIT 的 NANDA 倡议发布的新报告,该报告揭示,尽管生成式 AI 对企业充满潜力,但大多数旨在推动快速收入增长的举措都以失败告终。
尽管企业急于整合强大的新模型,但大约只有 5%的 AI 试点项目实现了快速收入加速;绝大多数项目停滞不前,对损益表几乎没有或没有可衡量的影响。该研究基于对 150 位领导者的访谈、对 350 名员工的调查,以及对 300 个公开 AI 部署的分析,清晰描绘了成功案例与停滞项目之间的鸿沟。
为了解读这些发现,我采访了报告的主要作者 Aditya Challapally ,他也是 MIT NANDA 项目的贡献研究者。
“一些大公司的试点项目和年轻初创企业确实在生成式 AI 方面表现出色,”Challapally 说。例如,由 19 或 20 岁年轻人领导的初创企业,“他们的收入在一年内从零跃升至 2000 万美元,”他说。“这是因为他们选择一个痛点、执行出色,并与使用他们工具的公司聪明地合作,”他补充道。
但在数据集中的 95%公司中,生成式 AI 的实施都未能达到预期。核心问题?不是 AI 模型的质量,而是工具和组织的“学习差距”。虽然高管们常常将责任归咎于监管或模型性能,但 MIT 的研究指向了有缺陷的企业整合。像 ChatGPT 这样的通用工具在个人使用中表现出色,因为它们灵活性强,但它们在企业中使用时会停滞,因为它们无法从工作流程中学习或适应工作流程,Challapally 解释道。
数据还揭示了资源分配的错位。超过一半的生成式 AI 预算用于销售和营销工具,但 MIT 发现最大的投资回报率来自于后勤自动化——消除业务流程外包、削减外部机构成本,并简化运营。
公司采用 AI 的方式至关重要。从专业供应商处购买 AI 工具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成功的概率约为 67%,而内部构建的成功率仅为其三分之一。
这一发现在金融服务和其他高度监管行业中尤为相关,这些行业中的许多公司在 2025 年正在构建自己的专有生成式 AI 系统。然而,MIT 的研究表明,公司独自行动时会看到更多的失败。
Challapally 指出,受访公司往往不愿分享失败率。“几乎在我们走访的每个地方,企业都在试图构建自己的工具,”他说,但数据显示,购买的解决方案提供了更可靠的结果。
其他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授权一线经理——而不仅仅是中央 AI 实验室——来推动采用,并选择能够深度集成并随时间适应的工具。
劳动力中断已经在进行中,尤其是在客户支持和行政角色中。公司越来越多地选择不补充空缺职位,而不是大规模裁员。大多数变化集中在以前因被视为低价值而外包的工作上。
该报告还强调了“影子 AI”的广泛使用——未经批准的工具如 ChatGPT——以及衡量 AI 对生产力和利润影响的持续挑战。
展望未来,最先进的组织已经在实验代理式 AI 系统,这些系统可以在设定的边界内独立学习、记忆和行动——这为企业 AI 的下一阶段提供了瞥见。
Sheryl Estrada
[email protected]
1
zzh0410 8 天前 via Android
无数的公司把 ai 当做最后的救命稻草,这种环境下,不沉才怪
我觉得 ai 做的事情是如虎添翼,而不是病鸡求医 |
3
oncethink 8 天前
当前的 AI 解决的是规模化的问题,不是解决从零到一的问题。狗屎的现有流程放大了只是一堆狗屎而已。
|
![]() |
4
BingoXuan 8 天前
这我就要吐槽一下我们公司的 ai 策略了。做了一堆 agent ,然后现在才想应用场景。自己做出来的东西,自己都不用,还指望别人用么
|
5
chenybin 8 天前
写在前面
大多数 AI 翻车不是模型太笨,而是上下文工程缺席——信息没被正确“写入、选取、压缩、隔离”。 忽视上下文=真金白银的损失:从 Bard 发布翻车到“260 块鸡块”,企业都在为记忆缺陷买单。 盲目拉长上下文只会放大噪音与攻击面;小而准的上下文管控才是性能与安全之解。 先做上下文,后谈大模型:常见收益是**输入成本 -80%、准确度 +15~90%**,比换更大模型划算得多。 2023-2025 年的企业实践证明,AI 应用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模型不够智能,而是”上下文工程”的缺失。谷歌因此损失 1000 亿美元市值,而掌握这项技术的企业却实现了 40-90%的性能提升。 作者: Richardson 链接: https://www.iaiuse.com/posts/ee395de2 来源: AIMeticulously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 |
6
showonder 8 天前
为了 AI 而 AI ,就跟很多数字化转型一样,不清楚自己的需求,不明确自己的目标,不了解技术的使用范围和局限性,不知道能放大效益的场景,注定会失败
|
![]() |
7
otakustay 8 天前
大型变革转型期 95%失败率不少见吧
|
8
Ma4cus 8 天前
快进到 ai 泡沫崩盘
|
![]() |
9
blackshadow 8 天前 ![]() 很正常啊,现在的公司为啥上 ai 。 公司高层刷抖音自媒体看到 ai 啥也能做,安排中层在业务中接入 ai 实现降本增效。 中层安排底层员工调研,没场景没需求,硬造场景和需求,外加商业化 ai 太贵、无法保护所谓的公司信息安全。 最终结果,采购硬件,自己搭建 Ds 或者 Qwen ,但没相关 ai 专业员工来进行微调或者二次训练,于是安排几个空闲的开发,部署一下,接入开源模型的代码生成、文档生成的场景。 然后给员工定 kpi ,工作中加入 ai 相关工作实现工作的增效,但 ai 产生的效果不如不用 ai ,但向上汇报就是皆大欢喜,ai 增效成功。 但再往后,底层员工越来越嫌弃 ai 不够智能,最后不了了之。
|
10
shui14 8 天前 ![]() 连 openai 自己都想不好产品落地。现在硅谷热门是国防工业,pltr 、anduril 、ktos 、avav 在试水落地,但是这些没法抄。
ai 是增程器而不是减震器。当你还在 hello world 时,你前面的人可以跨界去做 hello jet ,hello sub ,才成立两年的公司造战斗机造潜艇造导弹跟玩一样。ai 放大了人的差距,而不是缩小。人与人的差距比人与猪的差距还大。 公司就是一群人,这个距离只会越来越远,蚁群是速度叠加的。 大部分公司根本就不适合去投入 ai 行业,连自己的业务都整不好,就想着诈骗洗白 |
11
wysnxzm 8 天前
95%的公司都是失败的
|
![]() |
12
imaxwell OP @oncethink 非常认同,我刷 TikTok 看到那种 AI 批量生成的垃圾短视频直接划走。我就在想,一个垃圾是垃圾。用 AI 生产成千上万个垃圾,意义何在?
|
![]() |
13
imaxwell OP @BingoXuan 没错。要找着了问题或者瓶颈对症下药的解药再用 AI 来提效,才是正确的事情,都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就想着为了用 AI 而上 AI ,最后本末倒置没有提效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
![]() |
14
imaxwell OP @showonder 认同,就好比数字化转型和 AI 提效,对于某一些公司和场景是灵丹妙药,那是因为对症了,没有这个病也去吃数字化转型和 AI 的药,就属于吃错药了,容易出现东施效颦或者是小脚穿大鞋的问题。
|
16
Blutbad 8 天前
@blackshadow 说的跟我司情况一模一样
|
![]() |
17
q2677855779 8 天前
我之前的公司和现在的公司在搞的一些 ai 产品基本上也是属于没人用的状态😂
|
18
catazshadow 7 天前 via Android
把概率鹦鹉当成真的智能是这样的
|
19
snow0 4 天前
@blackshadow 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