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在 V2EX 设置中绑定 Solana 地址,然后就可以用 Phantom / Glow 登录 V2EX。
Get V2EX Coin9raUVuzeWUk53co63M4WXLWPWE4Xc6Lpn7RS9dnkpump
![]() |
1
tigerstudent 13 天前
怎么评估目前的估值合理的?
|
2
tousol OP @tigerstudent 最简单的方法,你认为 v 站值多少钱,高了就卖掉,低了就买回来。这是认知的本质。其实单从币看炒作的情绪远大于估值。最简单的方式盯着 75%,只要他不动任何时候买都没问题。我知道大家买入时都想很快脱离成本区间,这么想你就会到了炒的路上来了,而不是估值。
|
3
fanyingmao 13 天前
第一个地址不是 74.76% 吗?之前好像是 75%
|
![]() |
4
tigerstudent 13 天前
@tousol #2 我是想请教你是“怎么”评估得出 v 币当前估值合理这一结论的。。不必说一些套话
|
5
tousol OP @tigerstudent “ 你认为 v 站值多少钱,他就值多少钱”。方法论说服自己不适用我。我又不需要别人用方法来说服我。上面的废话就是告诉你相信自己的判断,然后买单。
|
6
tousol OP @fanyingmao 看站长公告。
|
![]() |
7
stanley0black 13 天前
还是学费交的不够多,一个 meme 币说的跟 ETH 一样,v 站长期就那么些人,围绕有限的用户能做出多大的产品来。
|
![]() |
8
MyBules 13 天前
“ 你认为 v 站值多少钱,他就值多少钱”。这种估值方式太过主观,对于一名投资客来说不太理智。无法作为一个有效的理由来说服其他人持有 v 币。
v 站引入代币化战略,这个做法是很超前,但并不意味着它值得更高的市值,目前 V 币与 V 站的互动也只有一个持币注册的场景,作为社区币来说功能还是比较鸡肋,希望以后能有能多的互动。 更高的市值意味着更多的人相信并持有。V 站作为中文圈用户净值较高的社区,在 V 币启动一个月之后,sol 链接地址 5000 多,V 币持有者 3000 多,基本和每日在线人数持平。说明即使是 V 站本身,也有一大批用户并不认可它的价值。高净值用户社区并没有成功转化为更高的市值。 |
![]() |
10
gigishy 12 天前 via iPhone
我就不参与讨论了。
|
11
tousol OP ![]() @MyBules 为什么要说服其他人购买,其他人只要使用就可以,比如注册大赏。你要说服的是自己购买。这不就回归到你对 v 币的估价了。
就好比你问我 v 币我看多少市值,那我不就张口就来今天值 1m 明天 2m 后天 0.5m 。短期投机多研究别人,长期看好就研究自己。 比特早期也没估值模型吧,最开始连挖矿成本都没发作为估值模型。 |
13
tousol OP ![]() @MyBules 他发币我就买了,相当于买股份。第二点就是他在 sol 上发的币,如果在 eth 上发我就不一定这么积极了,这部分相当于我更看好 Solana 生态的未来。还有我也看好 pump 模式是未来。没有一点是估值的意思,市值能多高是不是就看自己猜了。对我来说可能还是情绪价值大一点。
|
![]() |
14
shanelau PRO 这个帖子应该放到 solana 版块吧。
能不能私信,在 V 币上面,我的理念跟你一样 |
![]() |
15
JoeJoeJoe PRO 这个可以,喜欢就做了,不要问我原因
|
![]() |
16
ooTwToo 5 天前
meme 币还扯上认知了呢。 屁股决定脑袋,你持仓多 你再怎么吹都是合理的。等下浇给了 你就老实了。
|
17
littleJohn 5 天前 via iPhone
楼主,你买了这么多,这得大几十万了吧!!!
|
![]() |
19
Livid MOD PRO 75% 在一个冷存储:
- 防止任何误操作 - 不会在任何公开的链上市场( AMM )直接出售 - 任何的移动,都会有说明 https://ex.noerr.eu.org/t/1150107 这件事情在启动之前测试过一些在 ETH 上的方案,但是最终选了 Solana ,选了 Pump 。 L2 是 ETH 的众多问题中的一个,不是解决方案。 --- V2EX 是一个已经具有网络效应( network effect )的地方,我希望发生的事情就是这样的网络效应能够持续转化为 token 的持有者数量、transfer 数量、和 DEX 成交量。 这些数量上来之后,本身产生的收益就足够好了,而且这些网络效应的收益可以通过 LP 的方式分享到 holders 。 所以后续的一系列在做的新功能,最终都是为了能够让这件事情可以发挥 V2EX 的网络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