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我的“结论”:
[图一:游戏启动]
(项目仓库地址)
我个人算有一些编程的经验,近几年主要用 PHP 和 TypeScript 写我的个人站点,用 C++写一些算法题。对各类开发工具有一定了解,对当今技术趋势有一定了解。
16 号晚上下载了 Kiro ,先用它对我现在在重写的“任氏有无轩”项目进行了一两个测试,感觉模型可以(直接 Claude 4 ),速度可以(不用等),结果可以。然后试图创建一个“大”程序……到晚上,放弃。但积累了一些过程性体验和经验。
17 号上午,决定用一个比较“小”的程序——也就是 Hangman 猜英文单词——入手。当天编程时间较多,估计在 7-8 个小时,进入基本可玩状态(但有一个后来发现的问题)。
18 号上午,修正了 AI 调用的问题,加入了一些修饰功能(如个人进度跟踪等),用时 3 小时左右。
全程 10 个小时中:
Kiro 的工作流程很有意思。Kiro 会提示你用“Spec”的方式来进行开发。
什么是“Spec”式开发?我的理解是,用户作为“甲方”只管提出要求,而 Kiro 会根据它的经验,进行进一步的分解,最终形成 3 个供后续开发使用的文件。
我的第一步工作(也算是最大的输入工作)是创建了一个spec.md
文件,写下了我最根本、最基本的要求,全文如下[^1]:
# Objective
To build a retro Hangman game using latest technology and a beautiful UI.
# Tech requirements
1. Typescript, with framework support (say Nuxt)
2. Elegant UI, such as Tailwind, Flowbite
3. Use locally installed Ollama qwen3:1.7b to get a random word
4. Show correct letters and guessed letters.
5. Every failed attempt will decrease your "life" and show progress accordingly.
6. Display "Win" or "Lose" accordingly.
[^1]: 这里的模型需求后来被我 override 了,改用了豆包的 API 接入。
Kiro 看了这个文件,生成了三个新文件:requirements.md
,design.md
和tasks.md
。
requirements.md
是一个比较结构化的文档,对于每个需求(requirement
),有“用户叙事”( User Story )和“验收标准”( Acceptance Criteria )。对这个文件,用户应该花一些心思进行修订。design.md
是一个技术设计文档。其中规定了应用使用到的技术栈,Kiro 还贴心地画出 Mermaid 流程图让“甲方”更好地理解程序整体架构。对这个文件,用户应该花很多心思进行审阅,因为技术栈的选择对整个程序的开发速度和难度至关重要。tasks.md
是一个具体指导 Kiro 开发的详细技术文档。我这个 Hangman 程序,最终有 13 个一级任务,涉及项目自举、后台准备(如难度、游戏状态、游戏逻辑)、界面、AI 调用、个人成就、集成、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等重要节点。对于每个一级任务,Kiro 会将它分解为一些二级任务以及更小的待实现功能点。用户应该认真地审阅这个文件,但不用过细。我就只看了一级任务和一些二级任务。这三个文件一旦确定,就可以进入 Kiro 自驱动的开发。
整体而言,第一天的开发还是比较顺利的。我只进行了两次代码提交,就已经有了一个还可以看的界面,游戏逻辑已经基本就位,还加入了一些音效反馈。
这一天的工作中,有不少是耗在了调用外部 AI 以及相关的工作上。我弃用了本地 Ollama 提供单词的想法,申请了豆包 API ,花了很多时间调试提供给豆包的提示词,调整参数(为的是在速度和准确度间找到平衡)。最终在测试中得到较好的结果。
在第二天上午的试用中,我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程序在找单词的时候,一直在所谓 fallback 的词库里选择单词,游戏因此不具备了可玩性。
(我手动修改了程序中的 Fallback 词库,使其只包含无意义的一些中文字。这样,我就能判断程序是否真正用了 AI 提供的单词。)[^2]
[^2]: 另一种做法,是手工维护一个本地词库。但这样一来,这个程序本身就一点都和 AI 挂不上边了,对吧?
我和 Kiro 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而 Kiro 也非常配合,通过不同的 API 调用方式,最终找到了问题,并完成了最有突破性的修订(见这个Git Commit)。之后我又对 UI 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Kiro 也都一一完成。
第二天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加入了所谓的“个人进度”:你玩了几次游戏?各个难度的准确率是多少?——这也是我一开始对 Kiro 的要求。而 Kiro 显然不满足于这么简单的一个进度系统。它主动加入了“成就”系统——虽然还很少,目前只有 5 个——并很快完成。
游戏运行后,会出现“难度选择”(见图一)。选择难度后,进入初始界面:
[图二:游戏开始的初始界面]
随着用户的输入,界面不断更新:吊死鬼的状态、猜对/猜错的字母,当前游戏整体进度等。
[图三:游戏进行中]
这是游戏中的“个人进度”:
[图四:个人进度和成就]
这几年,“用了 XXX ,0 代码一天我编写了一个????”的帖子是很能吸引眼球的。我做这样的一个“试验”,也是为了去验证这样的说法到底是不是成立。
你问我的结论?我的结论是:用了 AI ,0 代码一天写一个 app ,可行但不要过于乐观。
“可行”在于,通过我的实践,我发现确实可以 0 代码用一天的时间写一个 app 。
“不要过于乐观”在于,我是一个有一定编程基础的“非程序员”。我可以不知道正确的代码、最好的做法是啥——这是 AI 的工作,但我知道:我想要什么,程序设计应有的结构,一些关键的“卡点”。
Kiro 和所有的 AI 一样,一般都会 over thinking (过度思考)。在不少场合,我必须打断它“无休止”的思考而提出强硬的要求,而如果没有一定(可能还是很深厚)的编程基础和实践,真的编程小白恐怕是无法做到这个的。
AI 编程的意义在哪里?
对于那些重复性的、可验证的、可参考性强的工作,AI 比人有着巨大的优势。无论是快速原型迭代还是功能、细节的改进,AI 的“知识库”一定胜过任何程序员。
如果一项任务可被验证,比如:应用启动时,应该显示一个“复古”界面就是一个可被验证的任务——Kiro“知道”复古界面是什么意思,应该有些什么元素。
人的优势在于,对于开发的进程以及一些关键节点(以及相应的干预)有着清楚的认识。在人的干( tiao )预( jiao )下,AI 不至于陷入“幻觉”或者“过度思考”。人在这个模式下,更像一个纯甲方+PM ,提出需求、迭代需求、适当干预、最终验收(方式各异)。
Kiro 还提供了 Vibe 模式——抽烟喝酒烫头式模式——进行开发,我会用这个模式试着开发下一个练手项目。
如果你已经看到这里,不妨访问我的代码仓库,clone 一份到本机执行,顺便加个 star 吧!
(原文连接: https://blog.rsywx.net/2025/07/18/kiro-you-are-really-good/)
![]() |
1
klo424 14 天前
试了一下,有 bug ,Ctrl+L/Ctrl+I 快捷键不好使,直接卸载了,还没 cursor 的免费版好用呢。
|
![]() |
3
EastLord 14 天前
提示 The model you've selected is experiencing a high volume of traffic. Try changing the model and re-running your prompt.
|
![]() |
6
iorilu 14 天前
这个 ui 都是 kiro 自己搞出来的? 看起来不错阿
|
![]() |
7
raptor 14 天前
肾上 V5
|
9
niubilewodev 14 天前
昨天装了 kiro ,用了一下午,帮了我一个大忙。
用 kiro ssh 到开发板上,想写个硬件编解码。结果每次连上几分钟就重启。 最后各种排查,发现是线材不达标,开发板功率大了之后,会断电…… kiro server 索引代码的功率比之前跑性能测试还要高。 然后用 kiro 测了几根线材,成功的区分了线材的好坏。 虽然代码一行没写…… |
![]() |
10
darksword21 14 天前
对这种帖子已经疲劳了
一个产品经理拿着 AI 做个无聊的东西然后发个震惊贴说自己一行代码没写从零做了个 balabala (只是吐槽,没有针对此贴) 就像楼主自己也说过 “用了 XXX ,0 代码一天我编写了一个????” 这种标题的帖子 我现在每次看到只会心里默念一句 ‘**’ |
![]() |
11
iorilu 14 天前
据说现在用的人太多崩了阿, 我看下来不错, 价格也合适, 以后用这个替代 cursor 应该时可行的
|
12
taylorr OP @darksword21 是的。所以我说:可行但不要太乐观。没有相当编程基础,是搞不定的。
|
13
taylorr OP @niubilewodev 开发板确实有这个问题。据说 Rasp 供电不足时,还会出现最低级的计算错误。
|
![]() |
15
binggg 14 天前
看到 Kiro 我就进来了,Spec 这套设计非常合理
Spec 工作流让 AI 编程不再是“碰运气”,而是“有章可循”。 人类工程师的经验和判断,配合 AI 的高效执行,才能让开发真正提速、提质、可复盘。 在 Spec 工作流下,AI 负责: 模糊需求 → 需求方案 技术设计文档 任务清单 编码实现 验收测试 人只需参与: 需求输入 需求/技术/任务/测试评审 ---- 前天中午使用了下 Kiro ,被他那一套 spec 工作方式给吸引到了,无奈经常网络报错 下午尝试写了一套提示词来复刻了 Kiro 的工作方式,结果在 Cursor 中 的 Auto 模型下也工作良好,一下子帮我搞定了好几个需求(要知道,以前我是不屑于用 Auto 模式的,感觉完全不能用) 然后当天发了拆解和复刻 Kiro 的推文,结果爆了(一天我的账号多了十万的阅读) https://x.com/being99/status/1945432092441272656 | 昨晚上又肝了下写了篇完整的长文,大家可以看看 AI 编程不靠运气,Kiro Spec 工作流复刻全攻略 https://mp.weixin.qq.com/s/3j6lG50isbuSH4p64TsNag P.S. 今天很多群友在 Cursor/ Claude Code 等工具都复现了这套工作流,都非常兴奋😄 |
![]() |
18
kelvinji2009 13 天前
这个 UI 效果看起来还是可以的
|
![]() |
19
zeromovie 13 天前
你们都咋下载的,我看目前官网只能是加入 waitlist 的形式
|
21
Digi 12 天前
随便哪家 AI (editor) 写个 Hangman / Tic-tac-toe / To do list / 贪吃蛇 / 扫雷 / ... / 天气卡片
都是基本功了,无论实现的思路多么华丽,给人感想都是“就这?” |
24
ntuwang 7 天前
看起来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