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joh 89 天前 via Android
2 ,把 IDE 也装进 distrobox 呢?
|
2
wlingxiao 89 天前 via Android
把 tar.gz,rpm,deb 解压到用户目录,然后启动就完事了。
Fedora 不可变系统推荐使用 https://github.com/ublue-os 这个发行版,自带显卡驱动,一系列开发工具和集成环境。 |
![]() |
3
capgrey 89 天前
我当时也用过这个不可变系统,后来还是放弃了,转回 Workstation
|
4
yanqiyu 89 天前
混沌邪恶:仿照 https://pagure.io/workstation-ostree-config 的配置文件来 compose 自己的 Fedora Silverblue-like 的 OCI 镜像 https://coreos.github.io/rpm-ostree/container/,然后从这个 oci 镜像部署系统
|
![]() |
5
KamenReborn 89 天前
远程开发
vscode 装 Remote - Containers jetbrains 用 gateway |
![]() |
6
cnt2ex 89 天前 ![]() 我觉得不要太纠结原则这个东西。哪个方案能解决问题就用哪个方案,都能解决就选择最方便自己的。
如果通过 layering 更方便,就选择 layering ,没必要为了原则就非得避免更加方便的做法。 曾经我也想避免所有 layering ,全利用 distrobox 解决问题。 比如把 git 、zsh 、tmux 之类的包全装 distrobox 里,使所有开发环境能共享工具链,结果发现 tcpdump 、nvtop 之类的包需要装在 rootful 的容器下才能用。 等全部迁移到 rootrul 容器里之后,又发现启动容器得输入密码才能打开。 于是又同时使用两个容器:rootful 容器和非 root 的,只把必要的工具装 rootful 容器里,其他装非 root 的容器。 后来一通折腾下来发现,我还得想办法把带 systemd-service 的包也给迁移出来。 结果最终发现,与其为了一些原则而避免 layering ,反而带来更多麻烦。所以我现在如果 layering 方便就直接 layering 了。 layering 的缺点也有,比如安装后需要重启(虽然可以通过 apply-alive 缓解这个问题)。在安装新的包时,所有 layering 的包都会再被重新安装一遍,因此 layering 越多,每次安装速度也会越慢。 目前也有人提出利用 sysext 来安装一些包,从而避免每次更新都得重启: https://travier.github.io/fedora-sysexts/ 我个人觉得 atomic desktop 还在发展中。包括 rpm-ostree 也在向 bootc 方向迁移。 因此各种方案都有,也不一定成熟。 最终会在哪种方案上稳定下来也还不确定,所以别纠结太多哪种方案了,选择自己方便的来吧。 |
7
wzwtt OP 谢谢各位,我研究一下大家的方案。
|
8
wniming 89 天前
我是把 ide 和编译项目所需要的依赖库都装到 Distrobox 里,不过对于有些在本机运行的 gui 程序可能会因为 Distrobox 里的包和发行版默认安装的包不完全一样就无法在本机跑起来(这里说的不一样并不仅仅是包的版本,也包括有些包本机有但是容器里没有的情况,比如都是用 fedora 42 ,fedora plasma desktop 的默认安装会包含比较多的 rpm 包,而 Distrobox 使用的 fedora 容器默认包含比较少的 rpm 包),我遇到的比较典型的就是 Looking Glass ,这个软件只能自己编译源码使用,在容器里可以编译通过但是放到本机上运行直接报错退出,而且报的错不是那种直接让你知道是缺少什么库导致的错,这种软件就只能在本机上编译才能在本机上运行。
|
9
james122333 88 天前 via Android
答案是不要用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自己整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