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着高铁轨道 200m 的房子,噪音和震动感大吗?

2020-09-22 09:05:17 +08:00
 sun1993
19830 次点击
所在节点    问与答
112 条回复
zlowly
2020-09-22 14:24:43 +08:00
以前在铁路 500m 旁住过差不多十年,住久了以后你会很奇怪,自己似乎自带了过滤器,不专注留意是不会感觉到火车的经过。
BlackRem
2020-09-22 14:39:14 +08:00
选高铁,买房子的话。介意的话,装修的时候弄隔音,在家随便滚床单。
wupher
2020-09-22 14:39:21 +08:00
以前住过距离铁道 200 米左右。

习惯了之后,确实无感,不过,那时还是普通铁路,不是高铁。而且已近城区,火车的速度和噪音应该比高铁要低吧。

不习惯的话,会很难受。
bsl11
2020-09-22 14:41:39 +08:00
我租的房子离京广高铁 150m,但我觉得声音并不大,类似于闷沉的雷声。高铁不像地铁,一小时也就一两辆,而且十秒后声音就没了,平常根本不会注意
不过周末我去菜市场的时候,能在那儿听到高铁经过时的尖啸声。听到的声音可能跟你的位置有关系吧
bsl11
2020-09-22 14:43:39 +08:00
对我影响更大的旁边的京港澳高速,轰轰隆隆的声音永不停歇
yellowtail
2020-09-22 14:55:28 +08:00
我肯定选公墓 公墓一般相当于公园环境了....
d5
2020-09-22 14:59:57 +08:00
都不要。。。
GrainInEar
2020-09-22 15:08:36 +08:00
房子离高铁铁轨远一些,关窗基本没啥影响。但是办公区就离着二百米,我这地方靠着高铁站,所以高铁速度都不太快,这种情况下还是可以的,和过大车的感觉差不多(就是时间长一些),但是有时候加班,夜深人静,高铁速度也快,基本上就是感觉从耳边呼啸而过,声音特别大,习惯了好久,不过住房隔音应该比写字楼好些。
Tyuans
2020-09-22 15:49:03 +08:00
拉到吧。我脑袋顶上过飞机我都受不了,那离的比你这高铁远多了。
Neillou
2020-09-22 16:22:54 +08:00
@Rxianbei 角度刁钻。
Molita
2020-09-22 16:32:44 +08:00
以前住过北京立水桥边上的房子 十几楼到地铁(地面地铁)的距离大概 200 多米,分贝仪测试 白天的时候 60 分贝,还是蛮吵的,高铁就不用说了,更吵
en20
2020-09-22 16:34:33 +08:00
我选择公墓,环境好还不会被打扰
liaoyaoheng
2020-09-22 16:38:43 +08:00
可关注下,高铁经过,睡在床上是否有地震的感觉。
timi
2020-09-22 17:10:29 +08:00
小时候住在京沪铁路 200 米,现在距离胶济铁路 80 米,习惯了,胶济铁路除非内燃机车加速通过 还是能接受的
hubahuba
2020-09-22 17:29:02 +08:00
@Yiki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piaochen0
2020-09-22 17:41:52 +08:00
我家离高铁线直线 350m,由于高铁线比较隐秘,小区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旁边有一条高铁线存在。
我个人对噪音非常敏感,买房的时候纠结了非常久
还买了测量电磁辐射的仪器,没发现什么异常。
现在住了几年,感觉不到高铁的影响。
但是现在不知道为嘛,那条线,偶尔半夜会有普通货车的声音。附近又没有其他铁路线。
目前还不知道究竟是不是那条线发出的。
Sapp
2020-09-22 17:46:52 +08:00
我 44 楼,距离一个主干道马路几百米,每天晚上开窗户能吵到睡不着,必须关上才能安静下来
Sapp
2020-09-22 17:47:42 +08:00
但是噪音这个东西你如果楼层低应该问题不大,都被挡住了,楼层高是真的烦
surfyhou
2020-09-22 18:04:50 +08:00
我家离高铁 100 米 离高速 100 米 离铁路 50 米 开窗户的时候如果有动车过去完全忍受不了
zshneedmoney
2020-09-22 18:23:23 +08:00
住过地铁 400M 的 吵的一批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ex.noerr.eu.org/t/709246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