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后感觉每天都过的很难受,怎么办?

3 天前
 punny
今年 6 月份刚刚大学毕业,普通本科。一毕业就进入了企业工作,放在如今看来,甚至说得上是幸运。月薪到手 9k ,某新一线城市,IT 相关 986 第二年才有双休。虽然薪资还凑合,但是在我看来,几乎每天除了上班剩下的时间只能留给自己喘息。每天都想着辞职,但是家庭条件一般的我,又怎敢回家躺平,加上家住农村,弄不好第二天就成为全村新闻热点。
不说这些了,说说我自己本身吧。我可以说是绝对的爱幻想+三分钟热度+完美主义+拖延症+保守主义。就比如我喜欢做计划,但又很少能坚持下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很容易没有耐心。经常幻想改变现状,但又害怕改变后不如现状,但同时又对现状不满......太多了,我也就不一一举例了。
铺垫了这么多,接着说说我的问题吧。说起来很简单,如何才能做到享受生活?曾经我也是享受过一天 24 小时无拘无束的躺平生活,想玩多久想睡多久全凭意愿,虽然那样很爽,但是一方面自己不是富二代不可能一直这样,躺久了有时候心里难免会有些许焦虑,二来也很容易腻,心里容易空虚。后面因为考虑到个人发展,自己也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学习一些自己稍微感兴趣的东西,虽然称不上努力,但是也为我毕业后找工作兜了底,现在想想,那段时间其实过的很从容,除了找工作的压力,就没有其他的了。但是工作后,个人可支配时间骤减,还需要面临一些其他方面的压力。在此之后的每一天,我都觉得很累,累的下班后没有什么精力去真正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使有,也不能像在学校里那样松弛了。每天都想着辞职吧!但是看看身边人又看看自己,怕后面可能出去根本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了,于是就只能憋着。
对现在的工作,称不上喜欢,也算不上讨厌。只是想着,能够完成任务,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报酬就行了。几乎 0 热情。但是就这样的工作,也几乎耗光我所有的精力。其实,我是觉得理想的生活,还是需要有适当的工作,但是它不能占据你太多的时间、精力。相比上班拿固定报酬,其实我觉得我自己可能更喜欢那种真正为自己工作而不是完成工作然后取得报酬。干自己想干,能够想着主动去干,并且还能通过自己努力获取成果的才是我想要的工作。
针对我的这些幻想,总结来说就是,我还是对现状有些不满,为了改变我也有自己想过一些对应的出路:
润去国外:自己个人比较理想的国家有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等最起码工作时间会比现在少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语言、签证、找工作、启动资金等等。然后我自己的一些理解就是,对于澳大利亚新西兰这种,很多都是蓝领工作,可以先通过 whv 过去,然后日本可以去读语言学校,后续也可以在那边干程序员工作等等
remote 工作:居家办公其实也是我能想到一个办法,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有:该选择哪些行业、是否找得到、是否可以长久。对于 remote 工作的话目前接触的比较多的就是 web3 和币圈,但是了解不多而且对应技术自己也没有学,也没有经验。
个人创业:创业的话需要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就更多了,比如:该做什么、启动资金、容错率等等等等,其实我是想过做自媒体但是奈何没有什么灵感,之前一个人做过跨境电商但是亏了,那会就像玩一样也没有花很多时间研究。
总的来说,就是不论哪个仍然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各种语言、技术等等,而且也面临很多未知的挑战,现在的我就像站在一个十字路口,生怕走错,始终不敢迈出第一步,加上每天工作的麻痹,不知如何是好。
很感谢您能看到这里,如果可以的话请告诉我,您对您目前生活的评价,以及您是如何做到的,同时也希望您给我一些建议。
4357 次点击
所在节点    职场话题
54 条回复
HKzy
1 天前
投资赚钱早日退休啊,摆脱牛马人生

其他想着怎么优化上班生活的,我看了就想笑,治标不治本,原地转圈圈
lap510200
1 天前
我刚毕业那四五年时间里,就比较有激情,工资也是每隔一年就大涨,生活很大提升,现在大环境不行了,我也麻木了, 只要没有财务自由就无法逃避上班
LucasTYC
1 天前
@punny #35 都一样,我的第一份工作早 8 晚 10 ,24h oncall,即使心里有什么想法,也没力气做。
punny
1 天前
@anonymous00 还好吧,因为回家的话花销会很少,而且我暂时也不会做什么高成本的尝试
punny
1 天前
@CivAx 是的,还有很多情况没有考虑到,现实往往比理想复杂
anonymous00
1 天前
@CivAx 打个补丁:
你关于日本的内容,大多是临渊羡鱼、道听途说得来,并非真实的切身感受。
在日、台、新等地,实际税负是低于国内的。国内有非常多隐形的间接负担,而非仅只明面上那些,实际上,国内低收入者的负担比例反而超过高收入者,中国的真实税负比例长期全球前三,这些在国内早有明确结论,在墙外,就不要照搬内宣的口径了。
关键的一点,外籍人士会被清晰的界定为非本地人,自身不刻意逢迎的情况下,对方很少会对外籍套用当地文化习俗,更不会说教。因此在当地生活的实际精神压力会小很多,不论是行动、言论、思想,都真实遵循"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公职人员也都是真正的公仆,公权力寻租基本绝迹,且不以意识形态为导向。应属自己的时间,各方都会默契尊重,社会各环节很少推诿,个体的意愿或诉求几乎都能得到积极回应,另外,各类社会保障的承诺基本落实到位,民众普遍守信,这些社会综合生态层面的显著落差,普通人在国内即使用财富也换不来。
anonymous00
1 天前
@punny 当然以你的尺度为准。目前我估计你短期内很大可能不会回家,这个分支就挂起吧,呵呵…
CivAx
1 天前
@anonymous00 #46 我希望你可以明确列出你所举的实际 “隐形赋税”,而不是在这里拾人牙慧泛泛而谈。
anonymous00
1 天前
@CivAx 这个话题在国内外早就是老生常谈的定论了,连北京自家都不否认,胡温时代至今,多少头部公私企业的高管,还有财经、金融领域的大学院系、研究机构、政府智库、顶级媒体的知名学者、分析师、专家、节目/刊文,都先后公开或私下表达、分析、呼吁过,北京从不否认,但也从不改变,甚至,本届连任至今还有增无减。

你没参与过企业经营,所以对此没数,任何接触过企业财务数据的人,哪怕没有基础财会知识,多看几眼、多聊两句,都能轻易知晓因政府财税规定导致的实体运营负担之重,而个体,不论身份,总是经济活动的末稍,最终将全盘负担。

所以,完全无需我“班门弄斧”,所有人自己在墙内外都能找到大量文章、分析、报告、讨论,都是基于政府数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理论和人类经济学常识,哪怕是在如今国内严苛的审核压制下,那些媒体、机构们忠心护主,“国师”、“太师”们大行其道,也从来没人敢否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

你不具备财经、金融类知识,在根本不知道国内的政府财政收入中,个税的占比才多少,而真正的“大头”又是经由何种途径归拢、汇聚的前提下,照本宣科的搬来内宣口径,直接对比两边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并借此灌输结论,这才是“拾人牙慧”。

在墙外,对国内初入社会的新人,你无视国内形势的实况,人云亦云,用自己实际不曾经历的事情制造空穴来风,糊弄新人认知、限缩其思路,当真误人子弟。

——————————

@punny 我与 CivAx 的分歧,你不用选边,在墙外完全可以直接获取所需信息,多源采集、交叉验证、自主分析。

简单翻了下,Youtube 的视频 v=wBRq6mRf0zo ,不包含挑唆或对立意图,不妨一看,自行判断,对自己负责。
1024potato
19 小时 36 分钟前
@punny 不一定是你工作的中的,可以去网上找资料或视频学习。我上班时间 996 ,以前也经常看工作以外技术相关的,现在躺平了(年级大了)
CivAx
11 小时 29 分钟前
@anonymous00 #49 我觉得你自以为是的言论非常搞笑,我不经营企业,但我友女在 PwC 直接面向企业做财务审计,我不仅有基础财会知识,我甚至聊出来的东西得未必比你知道的少。

一上来直接 “你不具备财经、金融类知识”,那么我告诉你,我就在 HSBC 。然后接一句 “……根本不知道国内的政府财政收入中,个税的占比才多少”,你有没有想过,美、日、英均是以直接税为主,主要向个人征税;而中国以间接税为主,主要由企业纳税,两国体制决定了中国有更强的统筹财政收入能力,有更强的资本来调控社会面经济,甚至当消费品的市场调控机制失败的时候,有能力靠补贴乃至强有力的控价来稳定市场价格,反例则是连米价都解决不了的日本、肉价都解决不了的美国。你只盯着税种途径,利弊是一点不看。

你说的 “而个体,不论身份,总是经济活动的末稍,最终将全盘负担。”,你有没有想过,每个城市的纳税大户几乎都是央企、或国有控股为主的企业,这些企业拉出个名单来,几乎不制造消费品。你觉得中国的以企业纳税为主的制度,会跟你手里三块五的可乐涨价有什么关系吗?

2025 年公开的 500 强纳税表可查的深圳纳税前五名:

- 腾讯纳税 592 亿元,非消费品行业,民企;
- 华润集团 444 亿元,下属企业生产消费品,但主业是地产行业,且是央企;
- 招商银行 320 亿元,不生产消费品,金融行业,央企招商局的全资下属企业;
- 比亚迪 228 亿元,生产消费品及工业行业,民企;
- 万科集团纳税 199 亿元,非消费品行业,且已被国有控股。

前五名里一家只有一家制造消费品的民企,这种情况下你觉得被国家征税的 “纳税大户” 跟民众的 “日常消费支出” 有多大关系?

如果你要聊企业所得税利率那我更懂了,安永 25 年 7 月的最新统计,中国的企业所得税利率是 25%,自 2008 年以来已经 17 年没有涨过了;而日本的企业所得税率是 23.2%,看着跟中国差不多,但最早能查到、据福布斯 14 年提供的数据,日本是从 40% 花了 10 年才降到这个数的,你还觉得企业利得税差别有多大吗?
CivAx
11 小时 18 分钟前
https://civ.ax/bucket/v2ex/comments.png

图已经附在上面了,你说的视频 “不包含挑唆或对立意图,不妨一看,自行判断”,有没有此类意图我已经解释得很明白了,甚至靠大量的 misinformation 和 biases ,只要遇到对自己不利的结论,就开始扭曲论证并强调 “过程错误”。

我建议你自己好好 “自行判断”。
anonymous00
3 小时 44 分钟前
@CivAx 呵呵呵呵…… 有女友、在 HSBC… 就算你在中央好了,接触面也未必是财会方向,我还有在宇宙第一行做 IT 审计的发小,从来不碰财经。你莫不是以为这类话题也能“辩证”一下下吧?可惜,有些事是不争的,非不愿,实不能。

你的回复就能证实,你对财政、经济的起码概念都没有,不但如此,还公然举一废百的割裂、限缩分析口径。
“前五名里一家只有一家制造消费品的民企,这种情况下你觉得被国家征税的 “纳税大户” 跟民众的 “日常消费支出” 有多大关系?”
连这种“此地无银”的问题都能搬出来……
扛着 HSBC 的“大旗”就这种表现……
对那些“众所周知的秘密”——不透明口径或名目,更是讳莫如深……
只可惜,自裁了“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基本认知,那些“腾挪闪躲”的伎俩,反而让你所有的诡辩都闪耀着“顾左右而言他”的…“夺目光辉”。

你或许出境赴日旅游过,但从未在当地生活、经营,凭着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好为人师的盲目传播着浓郁“短视频风味”的见解和认知。而我的合伙人中却有人常住日本,大家密集往返日新台马越,即使不依赖国内外的专业共识,我也能据实得出同样的结论。

综上,你的“辩证话术”,乏善可陈、了无新意,甚至违逆国内原生高净值群体的迁移风向,非要展示自家那套“皇帝新装”,这份“勇气”我们大家都见证了。
但我相信,所有看完你回复的人,都会觉得你自视过高了。高到什么程度?高到你觉得凭“口生莲花”就能超越国内外专业领域众多资深人士的长期共识、进而扭转乾坤…… 纵然他们的话风已极尽含蓄,可面对业界历年、众多的详实官方数据、分析和论证,连赵家及其附庸都不得不选择沉默以对,你的“雄辩”在这等事实面前又显得何其羸弱、苍白……
CivAx
2 小时 5 分钟前
@anonymous00 #53 道理是讲不出来的,连反驳都做不到,而所谓的 “例子” 是上 Youtube 拾人牙慧来的,扣帽子是一套一套的,消息面全靠管中窥豹、身边采样,证券研究报告是一点不读。端着一幅中年老登 “我就是比你懂” 的讳莫高深的样子,三言两语里憋不出一句有用信息。

你自以为是成这样我就只能顺从你了,你说的都对,祝福你早日脱离原生国家,能早日找到你的 Wonderland 。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ex.noerr.eu.org/t/1172383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