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onymous00 #49 我觉得你自以为是的言论非常搞笑,我不经营企业,但我友女在 PwC 直接面向企业做财务审计,我不仅有基础财会知识,我甚至聊出来的东西得未必比你知道的少。
一上来直接 “你不具备财经、金融类知识”,那么我告诉你,我就在 HSBC 。然后接一句 “……根本不知道国内的政府财政收入中,个税的占比才多少”,你有没有想过,美、日、英均是以直接税为主,主要向个人征税;而中国以间接税为主,主要由企业纳税,两国体制决定了中国有更强的统筹财政收入能力,有更强的资本来调控社会面经济,甚至当消费品的市场调控机制失败的时候,有能力靠补贴乃至强有力的控价来稳定市场价格,反例则是连米价都解决不了的日本、肉价都解决不了的美国。你只盯着税种途径,利弊是一点不看。
你说的 “而个体,不论身份,总是经济活动的末稍,最终将全盘负担。”,你有没有想过,每个城市的纳税大户几乎都是央企、或国有控股为主的企业,这些企业拉出个名单来,几乎不制造消费品。你觉得中国的以企业纳税为主的制度,会跟你手里三块五的可乐涨价有什么关系吗?
2025 年公开的 500 强纳税表可查的深圳纳税前五名:
- 腾讯纳税 592 亿元,非消费品行业,民企;
- 华润集团 444 亿元,下属企业生产消费品,但主业是地产行业,且是央企;
- 招商银行 320 亿元,不生产消费品,金融行业,央企招商局的全资下属企业;
- 比亚迪 228 亿元,生产消费品及工业行业,民企;
- 万科集团纳税 199 亿元,非消费品行业,且已被国有控股。
前五名里一家只有一家制造消费品的民企,这种情况下你觉得被国家征税的 “纳税大户” 跟民众的 “日常消费支出” 有多大关系?
如果你要聊企业所得税利率那我更懂了,安永 25 年 7 月的最新统计,中国的企业所得税利率是 25%,自 2008 年以来已经 17 年没有涨过了;而日本的企业所得税率是 23.2%,看着跟中国差不多,但最早能查到、据福布斯 14 年提供的数据,日本是从 40% 花了 10 年才降到这个数的,你还觉得企业利得税差别有多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