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夫妻共同财产和债务

20 小时 54 分钟前
 perpetually
在某书看到一个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
男方向自己的父母借钱 100w(有借条)贷款购买了一套价值 300w 的房子。然后结婚和一个女方共同还贷。
现在房子下跌了,跌倒了 150w ,好然后男女离婚。由于房子还有 200w 的债务(前两年基本还的都是利息),
虽然房子已经资不抵债了,但是这个 200w 属于是共同债务,因此女方需要共同还款。然后她们诉讼离婚,
结果就是女方需要每个月支付男方父母大概 2000 左右的一个欠款,这个算是这个 200w 里面的共同债务。
这种方法就避免了房贷下跌带来的风险。

当然了如果这套房子是全款购买的,那么就父母出资全款买,然后和父母签订租赁合同,离婚的时候让对方付清
这几年所有的房租。
当然这种做法也不限于男方,女方同样可以和自己的父母这样操作,然后让男方拿钱。
总结一下:谁有钱谁获利,没钱的一方吃亏。
430 次点击
所在节点    生活
7 条回复
beren11129
20 小时 3 分钟前
总的来说,您描述的这两种操作都旨在利用法律概念来规避风险或在离婚时为己方争取更大利益。然而,这些操作在法律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其可行性并非如想象中那么简单。

操作一:父母借款购房,离婚时主张共同债务

这个方案的核心在于将男方父母提供的 100 万购房款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从而在房子资不抵债时,让女方共同承担这部分“债务”,以规避房价下跌带来的损失。

合理性分析

从男方家庭的角度看,这种操作似乎是一种精明的风险规避策略,试图将个人婚前债务转化为夫妻共同债务。但从法律和婚姻道德的角度看,其合理性存疑。婚姻关系强调忠诚和互信,这种在婚前就设计好的、可能损害另一方利益的安排,违背了婚姻的初衷。

可行性分析 (较低)

在司法实践中,这个操作的成功率并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法律难点:

婚前债务的认定:根据描述,男方是在婚前向父母借钱买房。这笔 100 万的借款和相应的购房行为都发生在婚姻关系开始之前。通常情况下,婚前一方所负的债务属于个人债务。[1][2] 即使这套房子后来用作婚房,这笔婚前的借款也很难直接转化为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极为严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主要基于两个标准:

共同意思表示:即夫妻双方都同意借这笔钱,例如在借条上共同签字,或者一方事后追认。[3][4] 在本案中,如果借条只有男方一人签字,且女方自始至终不知情或不认可,法院很难认定这是夫妻共同借款。[5]

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虽然房子用于婚后共同居住,但购房的首付款是在婚前支付的。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会非常谨慎地审查借贷的真实性,特别是发生在近亲属之间的借贷。[6][7]

司法实践对父母出资的审慎态度:考虑到中国家庭中父母为子女出资购房的普遍性,法院对于离婚时突然冒出的“借条”会进行严格审查。[7][8] 法院不仅会看借条本身,还会审查款项的支付凭证(银行流水)、借贷双方的经济状况以及借款的真实意图。[5][9] 如果没有明确的证据链证明这确实是一笔借款而非赠与,尤其是在子女婚姻濒临破裂时才出具的借条,很可能不被法院采纳,或者被认定为对男方单方面的赠与。[7][10]

结论:想将这 100 万婚前借款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让女方共同承担,在法律上非常困难。法院更可能将这笔款项认定为男方个人婚前的债务。至于婚后共同偿还的银行贷款部分,确实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在房产资不抵债的情况下,双方都需要对银行承担还款责任。[1] 但这与男方父母的 100 万借款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

操作二:父母全款购房,与子女签订租赁合同

这个方案试图将夫妻居住的事实转化为法律上的租赁关系,以便在离婚时向另一方追索“租金”。

合理性分析

这种操作同样是在法律形式上进行包装,意图在关系破裂时获取经济利益。它将家庭成员之间基于亲情的居住安排,伪装成商业化的租赁关系,这在情理上很难被接受。

可行性分析 (极低)

这种做法在法律上几乎行不通,原因如下:

缺乏真实的租赁关系:一个有效的租赁合同不仅需要书面协议,更需要有实际的履行。例如,是否有规律的租金支付记录?父母是否曾以房东身份催缴过租金?如果没有这些支持性证据,仅凭一纸空文,法院很难认定双方存在真实的租赁关系。

涉嫌虚假诉讼:如果在婚姻存续期间,双方从未支付过租金,也从未提及此事,却在离婚时突然拿出“租赁合同”要求对方支付巨额“欠租”,这种行为很可能被法院认定为恶意串通、虚假诉讼,目的是损害离婚中另一方的合法权益。法院对此类行为会予以严厉打击。

有违生活常理:父母允许子女及配偶免费居住在其名下的房屋中,这在社会生活中非常普遍,通常被视为亲属间的扶助或赠与行为。在没有相反证据的情况下,法院会倾向于从符合生活常理的角度来判断,而非轻易采纳一个从未实际履行过的“租赁合同”。

结论:通过签订虚假租赁合同,在离婚时向对方索要房租的做法,几乎没有可行性,且存在很高的法律风险。

总结

您最后的总结“谁有钱谁获利,没钱的一方吃亏”反映了设计这些方案的初衷。确实,在婚姻财产关系中,拥有更多资源和信息的一方可能会试图利用法律来为自己谋利。

然而,中国的婚姻家庭法律和司法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旨在保护婚姻关系中相对弱势一方的合法权益,并维持家庭关系的稳定与公平。[11]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会综合考虑证据、情理和生活常识,不会仅仅因为一份“借条”或“合同”就简单做出判断。[8]

因此,上述两种看似“高明”的操作,在现实的司法环境中,很可能因为缺乏事实依据和法律支持而无法实现。试图通过这些方式算计伴侣,不仅可能无法得逞,还会严重伤害双方感情,甚至面临法律风险。
v2er119
19 小时 59 分钟前
货币数字化的时候,有规则制定权时候,所有资本都是一个目的,让更多的人,把自己的价值向货币对齐。这是这个世界最大的不公平,他们可创造很多工具,和完全的操作权限。但多数人都在只会和同类对比
perpetually
19 小时 31 分钟前
@beren11129 #1 父母出资给子女买房,这是合理合法的。这个房子只要是用于婚后共同居住,那么夫妻双方就是有共同债务的,换句话说,就算不是借父母的,是借朋友的,这个事情是不是就合理多了?
perpetually
19 小时 30 分钟前
@v2er119 #2 所有资本都是一个目的,让更多的人,把自己的价值向货币对齐
这句话没看懂?是什么意思
v2er119
18 小时 14 分钟前
@perpetually 很明显 圆周率是常数,每个人的公允价值应该也是,但现实是两者关联不大。这个世界的矛盾不就是这么产生的嘛,大家认为的实际上却不是。
zizon
16 小时 51 分钟前
你要这么假设的话,女方也可以提起经济欺诈诉讼.
因为男方和父母存在利益关系,串通行为构建债务陷阱.
perpetually
16 小时 47 分钟前
@zizon #6 没有欺诈,女方已经去了最高检诉讼,判决书也下来了,就是夫妻共同债务。
男方是在婚前实打实的借了父母的钱买房,然后房价下跌他们离婚,房子自然就变成了共同债务。
毕竟房子已经资不抵债了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ex.noerr.eu.org/t/1170363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