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这个事情,对于中国人来说,恐怕涵盖了马斯洛从第一层到第五层的需求。。
对于生存需求,历史上描述动荡和贫穷用的是“易子而食”; 对于安全来说是“家有余粮,心里不慌”; 对于归属和爱的需求是“不麻烦,多双筷子的事儿”,是“豆腐脑吃咸还是甜”; 对尊重和敬仰来说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对于自我实现来说是开遍全世界的中餐馆子,游子梦里千百遍出现的那口家乡味。。。
所以标准化工业食品产品不可能满足全中国人对“吃”的需求。中国人要像白人和日本人那样中午围着吃包薯片就回去干活,或者米饭微波炉里转一下就当主食,可能需要摒弃很多文化上的根儿。
至于什么价格应不应该是预制菜,预制菜好不好吃,是屁股和阶层决定的。是市场对“人的价值”的定价。
什么是市场对“人的价值”的定价?
20 年前的厨师早上 3 点起来发面,熬高汤,切配,腌肉。中午一波高峰,下午眯一会继续备菜,晚餐高峰一直干到晚餐结束晚上 11 点,一个月拿 2000 块钱工资每天干 18 小时活。
20 年后厨师平均工资翻倍,平均一个厨师月收入有 4500 ,但是社平工资涨了 5 倍,从 2000 涨到了 1 万。还让厨师干 18 小时活?他不可能乐意。
但是餐饮老板愿不愿意提高厨师工资?不愿意
成本端: 做餐饮要人流,要去商业综合体。 商业综合体的房租成本占成本大头。地价就高。消防成本也高,明火风险极大,所以不能使用燃气。三四线城市这两年燃气管道事故炸了几栋楼了,一线城市更不可能明火亮灶。
收入端: 食客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城镇 52000 ,农村 24000 。恩格尔系数 28%,自己算一下,能出来吃馆子的人均 100 以上已经能算中产消费。 食客要工作,996/007 的没有时间自己做饭,周末带孩子上补习班下课一起吃个饭,赚钱的餐馆中午高峰要翻 3 次台子,食客也不能坐那聊一个小时天等上菜。
收入端限制餐饮行业客单价,成本端逼着餐饮老板做中央厨房,做预制食品冷链降低成本。
这就是我看到的西贝 vs 罗永浩。是食客-厨师-餐饮老板-商业地产物业绞杀在一起卷死自己卷低生活品质和各自价值的凡尔登战役。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