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日语的外来语不算多

6 天前
 anzu

我们用大家熟悉的英语来做对比。

根据词典统计

日语

和语+汉语合计占比 82.9%( 33.8%,49.1%),外来语+混种语合计占比 17.2%( 8.8%,8.4%),数据大概四舍五入了。

英语

日耳曼语(古英语等)占比 25%,其余来源是法语 28.3%,拉丁语 28.24%,等等,太多了,不一一列出。

根据日常使用统计

日语

按「同一词汇出现多次算一次」算,外来语+混种语合计占比 40.2%。

按「同一词汇出现多次算多次」算,外来语+混种语合计占比 14.4%

英语

没找到相同的可对比口径。可以参考着看:

在数千封商业信件的 1 万个单词中,来源本土英语占比 33%,来源法语 41%,来源拉丁语 15%,等等。

为什么我感觉日本的外来语很多?

  1. 片假名明显,容易辨认
  2. 外来语确实在增加,日本人也在吐槽,但是增加不等于占比很多,这两者容易混淆

为什么我感觉英语的外来语不多?

  1. 都用同一套字母,不易区分
  2. 学艺不精……

常用词汇中,Music 、Tea 、Sofa 、Phone 、Menu ……都是外来语。

计算机领域中,外来语包括 Computer 、Data 、Program……包括隔壁帖子说的 Merge 来源于拉丁语……

语言在流动

诺曼底王朝时期,底层的农民管牲畜叫原本的英文名:pig / cow / sheep

但是,贵族等统治阶级用法语单词来称呼,后来英文本土化为:pork / beef / mutton

最初,农民根本听不懂贵族的法语词,后来逐渐能交流,最终成为英文单词,成为现在你我学习英语时的必背单词,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其来源于法语。

各个语言本身就在不断交汇、融合与发展,切莫用狭隘的眼光得出偏激的结论。

参考资料

  1.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8%AA%9E%E7%A8%AE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oreign-language_influences_in_English
  3. https://en.wiktionary.org/

另:严格来说,汉语在日语中也能算是外来语,不过好像大家都不这么认为,日本人没有把汉语计入「外来語」,各位也提到的外来语一般也都指片假名构成的词汇。如果汉字词也属于外来语,那么日语的广义外来语的确挺多的,堪比英语。

2924 次点击
所在节点    日本語
59 条回复
maplelin
6 天前
@Greenm 车厘子点了个赞
Vegetable
6 天前
英语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人尽可夫,吐槽英语的也大有人在。
英语非常不适合作为标准拿来对比,因为英语实在是吸收了太多了,连 kale 都算英语,还有什么好说的。
cmdOptionKana
6 天前
@zerovoid 世界上还“活着”(有一定使用人口)的语言,怎么可能没有造词能力呢……
jybox
6 天前
@cmdOptionKana 造词能力还是有强弱之分的,中文比较强是因为每个字都有独立含义(除了极个别的音译词)。像日语从英语借过来的词大多被视作一个整体,没法再拆分重组(而英语自己是会通过比如拉丁语的前后缀、词根来造词的),加上借词有替换固有词的趋势(比如前面有人举例的牛奶),会很大程度削弱造词能力。
jybox
6 天前
其实极端一点说,现在造词能力比较强的语言就只有中文和英文了,中文前面提到了是因为每个字有独立含义,英语则是因为其影响力大,很多文化、科技词汇都是从英文世界输出的。
cmdOptionKana
6 天前
@jybox

> 日语从英语借过来的词大多被视作一个整体,没法再拆分重组
错。并没有那么强的整体性,片假名外来语被截取一部分与平假名、汉字混搭是很自然的做法,日本人不抗拒拆分重组。

> 借词有替换固有词的趋势(比如前面有人举例的牛奶),会很大程度削弱造词能力
错。由于同一个意思既可以用汉字、也可以用片假名外来语,反而增加了造词的灵活性。

事实上造词能力强是日语的优势之一。
cmdOptionKana
6 天前
@jybox

> 现在造词能力比较强的语言就只有中文和英文

然而日语可以非常自由、非常舒适地把中文和英文的优点直接拿过来用,汉字单子有独立含义?好,日语也用汉字,甚至创造了一堆日本独有的汉字;英语输出了新词?好,片假名毫不费力就把全部英语转化为日语新词,照单全收,不像中文还要费力思考如何翻译,费力还不讨好,翻译经常被骂,然后社会上再对一个个新词进行磨合,最终才能达成共识,效率很低。
cmdOptionKana
6 天前
中文有很多优点,但“吸收新词的效率”这点不是中文的优点。
zsqduke
6 天前
@aogu555
牛乳也不是本土词,只是引进时间早晚的区别罢了

然后我觉得所有的这种情况,比如ミルク和牛乳可能意思完全一样,但在使用场景,表达的气氛等很多微妙的地方还是有差异。就是因为牛乳不能表达某种感觉或意境所以才用后者。也就是说两个词并不能完美互相替代,有各自的功能。虽然意思可能完全一样。就像马达和电机。先别说外来词,中文里的很多网络新词,也无非是同一个意思换了一个更流行的表达方式。比如“给力”和“厉害”

其实我觉得不同语言对待外来词的方式不同吧。所以不能用中文类比。英文和法语就完全不同。英文就不介意原词的拼写和发音直接吸收。法语则跟中文就比较像,官方很讲究每个外来词都要创造一个法语词来翻译,但最终也挡不住,非正式场合年轻人还是喜欢直接用英语外来词
zsqduke
6 天前
@cmdOptionKana #28

效率和意译不可两者兼得。什么词都需要意译就必然有滞后性。我个人对中文的吐槽就是,中文文章按照官方正式标准是不允许英文字母出现的,但我现在表达很多东西,不得不用英文词汇因为中文里确实真的没这个词,所以只能临时中英夹杂。比如 offer brunch deadline 这些。然后等社会有约定俗成的翻译以后,再用那个翻译。这里的问题就是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处在当社会公众讨论没有产生公认翻译的时候,就很难产生公认的翻译,
dinjufen
6 天前
我觉得中文也需要改进下,多音字比较多,然后造新字的速度不够,大多是在已有的字的基础上造词。
cmdOptionKana
6 天前
@zsqduke 是不可兼得,凡事有利有弊,没有完美的语言。如果不是上面(以及今天另一个相关帖子)很多人明晃晃地抛出一个个暴论,漏洞和错误实在太显眼太诱人,我也不至于频繁回复。但凡大家正常点讨论,我都找不到插话的机会。
zsqduke
6 天前
@zerovoid

日语超级擅长派生,派生是按照日语的逻辑派生,而不是 music 变成 musician 这种英语逻辑。比如 sabotage 变成サボる,google 变成ググる

很多外来语和汉字名词结合,创造新的复合名词,比如
アルバイト料
ガス代
ボーナス制度
グローバル化

可以把汉字、外来语、固有词结合,古典和现代完美结合,并毫无违和感,也只有日语能做到,日本文化也有这个特点
someonesnone
6 天前
我最烦在对话里听到 timin 古了! 有好好的汉字不用
chutsetien
6 天前
@cmdOptionKana 日本人自己也这么认为。比较近的,时任日本防卫大臣河野太郎就曾表示 COVID 时期冒出来的一堆片假名词实在难懂,因此建议用汉字词替换。(参: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に関する用語のカタカナ語使用に関して苦言と提言を自身のツイッターや 2020 年 3 月 24 日の記者会見で述べている。具体的にはクラスターは「集団感染」、オーバーシュートは「感染爆発」、ロックダウンは「都市封鎖」とすることを提言。)
cmdOptionKana
6 天前
@chutsetien 日本有人更喜欢汉字,但整体情况是片假名外来语在增加且被广泛使用,是日本全社会用行动投票的结果。你说日本人里也有人提倡多用汉字,也没说错,两种情况是共存的,不冲突,甚至“片假名外来语被广泛使用”本身就是“有人呼吁多用多用汉字”的前提条件。
chutsetien
6 天前
@cmdOptionKana

> 中国的从古代文明延续下来的,在世界上反而属于特例,世界各国语言基本上都会大量吸收外来语,尤其是现代语言大多数都是表音系统,都是从外语的发音直接拿过来,稍稍改一下方便本国语言的发音,就成为一个新词了

这句话不太对。即使抛去法语这种为了装逼非要自己造词不让用外来语的语言,也有像德语这样更偏好使用自己的基础固有词(以下简称「土词」)去拼而不是直接引用外来语的。或者说至少是双轨制,有那些拉丁外来语存在,但是也有用土词堆起来的,并且日常使用中用的大多都是土词堆起来的,或是那种已经非常「德化」的外来词,已经看不出来的那种。他们会更愿意使用 Nasennebenhöhlenentzündung (鼻子靠近洞洞的地方被点着了之事) 而不去用 Sinusitis. 就以这样一段文本为例(刚好在看):

Der Unzen entstand aufgrund tektonischer Aktivitäten dreier Lithosphärenplatten, die vor Japan zusammentreffen. Im Zusammenhang mit dem Vulkan ist vor allem die Subduktion der Philippinischen Platte relevant. Diese schwere ozeanische Platte taucht im südlichen Teil des Japangrabens unter die leichtere kontinentale Eurasische Platte. Der Keil oberhalb des Plattenknicks wird daraufhin infolge von Fluiden aufgeschmolzen, die aus dem Krustenanteil dieser Platte in den Mantel entweichen. Das entstandene Magma besitzt eine geringere Dichte als das umgebende Mantelgestein und steigt aufgrund des Auftriebes vertikal auf. Es sucht sich einen Weg an die Erdoberfläche.

其中只有 tektonisch, Aktivität, Lithosphäre, Vulkan, Subduktion, ozeanisch, kontinental, Fluid, Krusten-, Magma, vertikal 等 10 来个词不是「日耳曼土词」,但也已经相当地「德化」了。

一种说法是,中文和德文都是特别喜欢用上位词去构新词的语言。

试想,同一段话如果用英语说,那词源并非古英语的词的占比就多了去了。

但是,其实把日常英语中那些词源不是古英语的词当作「外来词」其实已经不太妥当,因为没有人会在用 surface 的时候会去想,不不,这是个法语词,我不要用,我要说 ‘overflat’.

英语真正独特的地方是它把很多外语中的名词直接拿过来放在自己语言里用,然后用来细分指意,这一点日语和英语确实很像,但并不能够说是「世界各国语言都是」。

另外对于「稍稍改一下方便本国语言的发音」一处也有一点异议:

很容易观察到英语、德语在引入法语词的时候是倾向于保留原有发音,或者像德国那样,为法语外来词专门规定一套发音(在尽量贴近原发音的基础上再控制一下重音的位置,让人一听就能知道是个法语外来词)。因此是否存在「主动修改读音为方便本国人认读」的现象仍有待核实。
cmdOptionKana
6 天前
@chutsetien 感谢指正。我原本的表达确实不够严谨。
chutsetien
6 天前
@cmdOptionKana 这其实是一个挺有趣的现象,有些语言偏好使用自己的固有词词根去合成新词,有些语言就偏好拿来主义。这其中有什么规律,以及,有没有某个「光谱」,如果人还年轻的话,倒是可以研究一下。不过我也老啦。

有的时候语言学的现象很有趣,就比如我今早就在想,hooliganism 里的这个 hooligan, 它其实源自一个爱尔兰姓氏,用来指代流氓行径的时间很晚,大概在 19 世纪末。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源自于姓氏的词,却成为了很多语言里对「流氓行径」的标准术语(比如俄文里也有,хулига́нство)。这就让人会不免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在当时应该算是「流行语」的词,会最终触及这么广泛的语言并且成为了专用词?难道在此之前俄国人找不到一个词来描述「流氓行为」、「流氓行径」吗?这就很奇怪了。
charlie21
6 天前
A 文吸收了多少 B 文说法,B 文就应该吸收同等数量的 A 文说法

这个比例一但不平衡 那么就分出了高低

如果 A 文只顾吸收 B 文的说法,但 B 文丝毫没有吸收 A 文的说法,那么 B 就是高,A 就是低

假设我们将 A 文从人类历史中抹去了之后如果 B 文依然是 B 文,而如果我们将 B 文从人类历史中抹去之后 A 文就不再是 A 文的样子了,那么 B 就是高,A 就是低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ex.noerr.eu.org/t/1156462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