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后端大部分是用 c++写的

151 天前
 KellyAlsa
https://www.reddit.com/r/cpp/comments/xvbu0h/comment/ir0lgue/?utm_source=share&utm_medium=web3x&utm_name=web3xcss&utm_term=1&utm_content=share_button

逛论坛时无意中发现有人提到的
8859 次点击
所在节点    程序员
48 条回复
vagusss
151 天前
腾讯不就是大部分 c++么, 当然现在 go 也不少
cheng6563
151 天前
微信(也可能是企业微信)一个文件上传的 HTTP 接口,还重新定义了 multipart/form-data 呢,一看就是全手写解析的。
iorilu
151 天前
大厂追求极致性能的, 不在乎成本, 复杂度

那怕提高 0.001 秒也行
OBJECTION
151 天前
C++咋了? 没那么 out 吧。。。
Mrun
151 天前
我记得早些年的盛大也是,金山系的也是。
Java 在国内能有今天这江湖地位,还是阿里带来的,之前都是外包居多。
最早的时候,学长学姐去十八摸之类的外企,都是 C/C++。
lujiaxing
151 天前
一直都是.
腾讯不管是 QQ 还是微信, 底层都是 C++, 不光后端, PC 端也是.
而且就算是改版后的 QQ 客户端, 其底层其实也都是 C++ 做的. Electron 只是最外面的那一层 Presentation. 早期的 QQNT 跟微信 Electron 版甚至有办法打开 DevTools, 然后就可以看到 Network 里没有任何的 XHR 请求. 所有的通信, 加密等等都是底层的 C++ 实现的. 要不为啥 QQ 能做到 "不管群聊刷的多快人多多, 内存始终在 200M 左右" 呢..
同样使用 Electron 开发的 QQ alternative -- Icalingua, 如果群聊刷的快点儿, 图发的多点, 哪怕你不看群, 它都会默默的把内存全都吃完. 吃到最后界面打开都卡的一批. 这就是差距
xFrye
151 天前
热知识了吧,老传统了腾讯后台很多 c++的
Edcwsyh
151 天前
@iorilu 有没有可能, 完全就是历史遗留的原因.. 比如说当时要做微信, 干脆支持从 qq 拉个分支过来改改
Mrun
151 天前
@Edcwsyh #8

微信的第一个版本,是从 foxmail 切过来的。张小龙自己就是 C++高手
mightybruce
151 天前
这有什么奇怪,通用的业务逻辑 各种语言都能写后端, 像腾讯、百度的自研 rpc 微服务框架在没有 k8s 之前都是 c++,
https://github.com/Tencent/trpc
https://github.com/Tencent/phxrpc
https://github.com/apache/brpc

谷歌的后端 和微服务也是以 c++ 为主。
emSaVya
151 天前
modern cpp 写起来轻松又愉快。
volatileSpark
151 天前
不是很正常么,公司上新项目,除非有明确的要求使用其他语言栈。基本都是从上线的产品里切出一个分支删除其他的作为脚手架开始。
reoah2
151 天前
腾讯面试过就知道了,对 C++考察的很细
Kumo31
151 天前
早期腾讯很多服务都是 C++和 PHP ,后面非性能敏感的都都是 Go 了。之前待过的组,历史遗留服务用 C++,PHP ,Node ,Go 写的都有,大杂烩
SmallBlueZhao
151 天前
@iorilu 一看就是没在大厂干过的,还对大厂有幻想,哈哈哈
linhongjun
151 天前
微信 4 不是改了么?
zenghx
151 天前
@linhongjun qt 也是 cpp 啊
ChatGOP
151 天前
即时通讯软件几乎 100%是 C++, 而且 QQ ,微信的祖师爷是 OICQ ,也是 C++写的
guanhui07
151 天前
腾讯 确实很多 cpp 现在也很多 golang 了
julyclyde
151 天前
@Edcwsyh 完全没可能
微信腾讯和 qq 腾讯根本不是同一个腾讯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ex.noerr.eu.org/t/1115970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